前言:诸暨自宋至今,至少已纂修过12次县志。但目前存世的,则仅只康熙、乾隆及光绪时所修的3种。因此,在编修新《诸暨县志》的时候,《康熙诸暨县志》就显得尤其珍贵。本文拟
前言:诸暨自宋至今,至少已纂修过12次县志。但目前存世的,则仅只康熙、乾隆及光绪时所修的3种。因此,在编修新《诸暨县志》的时候,《康熙诸暨县志》就显得尤其珍贵。本文拟对该志概况及主纂者章平事的修志思想作一些初步介绍,以供编修新志时作为参考和借鉴。
康熙年间,社会相对安定,加之康熙皇帝本人对方志的编纂也比较重视,亲躬此事,诏令修志,因此编史修志之风蔚起。当时《绍兴府志》“八十余年缺焉不备”,于是知府张三异召集荐绅士庶,商讨修志事宜,并命绍兴8县,当以此奉行。康熙十年(1671),诸暨、会稽、山阴、嵊县、上虞、新昌、萧山各县都着手修纂县志(只余姚县未有是年修志之记载)。第二年,又在集中排比整理各县县志的基础上,编出了《康熙绍兴府志》。因此可以说《康熙诸暨县志》是《府志》的“基础工程”之一。
增损相宜 体例完备
《康熙诸暨县志》共分12卷,17篇志。卷首有《章平事序》,及《县境图》、《乡都图》、《县城图》、《县治图》、《儒学图》、《五泄山图》、《苎萝山图》;卷一志为《疆域》、《城池》;卷二志为《署廨》、《山川》(附《寺庵》);卷三志为《古迹》、《物产》、《灾祥》;卷四志为《田赋》;卷五志为《水利》、《学校》、《祠祀》、《武备》;卷六志为《职官表》;卷七卷八志为《选举志》;卷九至十一志为《人物》;卷十二志为《序记》,末附旧志序6篇。全书共380页,近11万字。是志以明隆庆六年(1572)骆问礼纂修的《诸暨县志》为基础,“增《旧志》后八十年所应增,未尝损《旧志》前数百年所不应损”,因此起到了保存大部分《旧志》资料的作用。
《康熙诸暨县志》纪、志、传、图、表、录诸体具备,全志搜辑排比,整齐而有剪裁,别择考订,谨严而又详赡,实为诸暨县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志书。这与主纂章平事严肃认真的治志态度是分不开的。他的一些治志态度和编修方法,至今仍有不少可取之处。
以志资政 据事直书
章平事认为方志的作用“不外遵古正俗,表贤恤民,兴利除弊数者”,目的是为“官兹土者”提供当地“宜因宜益,宜革宜损”等各方面的资料,作为他们“生聚教训,培养补救之方”。编纂县志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一个县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广泛调查的过程,其结果必然为地方官吏提供大量的资料和
信息,使之“万里山河,四方阻险,攻守利害,沿袭根源,伸纸未穷,森然在目,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章平事说:“夫一人之耳目有限,一邑之轶事无穷。”要编好一部县志,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它必须有各方面人员的参与,而作为一县当政者又起着关键的作用。
据事直书,实事求是,这是编史修志的重要原则。章平事认为,“夫志犹史也,与其泛而美观,毋宁核而传信”。面对当时“昔之暨富,今之暨贫;昔之暨僻一隅,今之暨冲四达;且昔则人情淳而今斯漓,士风朴而今斯嚣,物力易而今斯艰”的情况,如何在《县志》上来反映这些变化呢? “据事直书,因文衍义,可矣”!
正反皆载 注重史德
在写《人物志》时,章平事主张“贤不肖皆得载”,对“不肖者”可于《志》末说明。他那种敢于把当时认为“不肖”的“反面人物”列入《人物志》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在谈到编写《人物志》时他又说,“修志之难,定人物之难也,人物之难定,非薰莸不辨之难,亦非世远不可知之难也。定人物之难,在于势不能无去取,而取者未必德,去者适足怨府之难也”。因此对人物的去取,务必慎之又慎。
章平事还认为“‘志’从士、心取义”,编志一定要注重史德。决不能凭“今笔削在手”而逞私议,为自己“张大其门楣”。因为修志之事,“乃一邑之公,非一人之私也”。虽然“知我者,我不敢期”,但只要据实而书,秉公而传,注重史德,分清公私,那么,“罪我者,亦可以憬然自省矣”。章平事主张,县志不宜繁冗,而宜简约,对于《旧志》,应该“删繁订讹,循名责实”,对其中“今昔异宜”之辞,则一概删而不录,记事不必面面俱到,只宜写有特色一面,“重此而轻彼也可哉”,否则,“不但势有未逮,且茫乎无所从事焉”。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康熙诸暨县志》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重人物而轻经济就是当时的通病之一。今天,章平事的一些修志经验和体会,无疑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而是需要创造新的方法。但是,经过千百年发展的地方志,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
文化形式,这种形式经过改造,换上新的内容,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在编修新地方志的时候,要赋予旧志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样,才能使我们编写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真正成为一代一方智慧的结晶,一世一地盛衰的写照,从而更好地发挥方志资治、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L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