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地方志篇频道首页 地方志库 趣闻轶事 地区分类 地方志研究

构筑中华文化浩荡根谱

时间:2012/7/11 11:18:0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舫 浏览量: 1820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多年来,怀着重修方志的持久梦想和为民族文化续脉的历史担当,10余万方志工作者田野地头间,青灯黄卷旁,焚膏继晷,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多年来,怀着“重修方志”的持久梦想和“为民族文化续脉”的历史担当,10余万方志工作者田野地头间,青灯黄卷旁,焚膏继晷,苦耕不辍。他们呕心沥血编纂的5万余部、数百亿字方志,记录了新中国方志事业的斐然成就——

    5万余部、数百亿字的省、市、县各级方志及行业方志,静静地排列着,五颜六色的书脊错落有致,宛如一道道生命涌动的文化之墙,令人顿感沉静、肃穆。20余载的斗转星移,中国新编地方志工作终于修成正果,各级方志及行业方志数量已远远超过我国历史上所有志书总和,卷帙浩荡的志书成就了中华文明传承的百科全书。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修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就明确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把搜集和研究地方志作为了解中国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提出来。首轮中国新方志编修是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组织发动起来的。1958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地方志小组,后转入中国科学院。为进一步加强领导,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档案局于1959年联合成立了中国地方志小组,但遗憾的是,这次修志活动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发展,方志事业迎来“盛世修志”的大好局面。1981年8月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了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大大促进了全国各省的地方志编修。1983年,中国地方志小组恢复并改名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地方志事业的开展。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这一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我国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修志传统的持续发展。20多年来,经过全国广大方志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中国新编地方志事业在志(省、市、县三级志书)、鉴(各类年鉴)、库(地情资料库)、馆(方志馆)、用(服务开发)各个领域硕果累累。
  

筑造人文地情信息
    全国首轮修志工作接近尾声。截至2005年11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暂未统计)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6000余部,已出版5000余部。其中,省级志书规划2615部,已出2176部,完成83.2%;市级志书规划288部,已出261部,完成90.6%;县级志书规划2506部,已出2371部,完成94.6%。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总共完成了规划任务的88.8%。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编辑出版了4万多种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
    如此大规模的新编地方志及地情文献,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
    有些过去从未修过志的地区,现在有了首部志书,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还有十几部少数民族文字(藏文、维文等)的志书问世。此外,修志工作者还编纂出版了全国80%以上的地方综合年鉴。据统计,2005年,全国方志机构共出版省级年鉴31种、市级208种、县级406种。在编纂新方志的过程中,各地还收集和积累了数量巨大的各种地情资料,不仅为新方志的编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价值的地情信息库。
    旧方志整理同时展开。各地开展了旧方志资源的普查工作,丰富了馆藏和家底。如浙江省提出了“旧志还家”和“藏志于县”的方针;广东各地现有旧方志400种,广东省史志办公室目前共收集通志和府、州、县志250种。各地还编辑了方志目录、提要、索引,整理出版了数量可观的旧方志,有的是弥足珍贵的孤本、善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伴随着方志事业的发展,方志理论研究蓬勃开展,仅据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印的《中国地方志论文索引》(1981—1995)的统计,发表在国内省、直辖市一级地方志刊物上的论文即达21600篇。方志理论研究完整地记录了全国方志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开发整合方志资源
    方志资源,包括已经载入志书的大量信息,也包括在修志过程中收集、整理的,但未能纳入志书中的数量更为巨大的地情资料,其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早在第二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换届之初,时任组长的李铁映同志就强调:“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提出“要研究和开拓志书的应用功能”。各级地方志机构根据志书及修志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为当地制定规划、基本建设、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减灾防灾和发掘、拯救地方传统技艺,开发地方水土资源、土特产资源、地下矿藏,申报自然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联系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的感情,联系乡友、增进乡情,沟通中外联系、增进友好往来以及推动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服务。
    根据志书,河北省辛集市重新熬制出失传几十年的红缎膏、河南省孟津县唐三彩重放异彩、江西省吉安市黑釉瓷复制成功、江苏省东台市的陈皮酒重新生产以及陕西省千阳县植桑养蚕传统的恢复、湖北省新洲区开发晒烟特产、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莼菜恢复出口、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办起卤虫开发公司等等,方志资源利用事例层出不穷。
    同时,地方志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各地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例如,洛阳市委、市政府筹备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时,洛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向文本起草小组的专家介绍了《洛阳市志·龙门石窟志》的丰富内容。编写组以《龙门石窟志》为基础资料和素材,依据一些重要章节的内容,综合志书精华加工而成申报文本。文本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得到了世界石窟专家的认同和赞赏,为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贡献。此外,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工作都以历代地方志和文献为基础,并由修志人员主持或积极参与,志书资源和修志人员在申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志机构还利用志书这种特殊形式,通过向海外侨胞、港澳台胞赠送志书,使他们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变化,联络乡情、亲情,吸引他们在家乡投资建设;通过帮助他们查找原籍,寻根问祖,团结炎黄子孙为祖国发展做贡献,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各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陕西省志·黄帝陵志》出版后,省政府将这部志书作为礼品赠送给清明节来黄帝陵祭祖的海内外同胞,为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同根同祖、血脉相通的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各地修志部门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时,也积极主动为当地政府及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出现后,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及时整理出《黑龙江省百年疫情报告》呈送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防治非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齐齐哈尔市发生了震惊中外的“8·4”日军侵华遗留毒气弹泄漏事件,市志办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领导报送了《关于侵华日军陆军化学研究所有关情况的报告》,为与日方交涉,妥善处理毒气事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搭建信息传播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志网络建设在各地逐步开展起来。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已建地情库(网)省级7个,市级63个,县级154个。投入使用的方志地情网站或与当地政府网联网运行,或与国际互联网实现联网,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情数据库(山东省情网)是国内最早建设的省情资料库,1996年建成,设有88个专题数据库,数字化资料8000多万字,图片8000多幅,初步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资料互联互通、联网检索、资源共享。黑龙江省情资源网(中国龙志网)、吉林省情信息库(吉林省情网)、福建省资料库、浙江省情数据库、广东省情数据库等方志地情网站也成为地方发展的积极力量。
    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下,我国先后建立了三级修志机构,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地地方志编委会(或办公室)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在新编地方志事业的前进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丰富实践经验且掌握相当专业知识的修志队伍,新编地方志工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