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地方志篇频道首页 地方志库 趣闻轶事 地区分类 地方志研究

第二轮志书编纂要突出新的时代特点

时间:2013/6/6 12:48:00 来源: 《北京地方志》 作者: 高美兰 浏览量: 1767

我退休后有幸参与第二轮《北京崇文区志》(以下简称崇文区志)的编纂工作,也因此仔细研读了首轮区志,读后获益良多。 一、首轮崇文区志是一本突出地方特色的好志书 首轮崇文

我退休后有幸参与第二轮《北京崇文区志》(以下简称崇文区志)的编纂工作,也因此仔细研读了首轮区志,读后获益良多。

一、首轮崇文区志是一本突出地方特色的好志书

首轮崇文区志编纂工作历时10年,于2003年正式出版。该志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贯通古今,上限追溯到事物发端,崇文区建置之始,下限止于1993年12月31日。首轮崇文区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崇文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重点记述了新中国建立后,崇文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发展的辉煌历史。全书观点正确、资料丰富、体例完备、内容全面、文风平实、图文并茂,特别是着力突出展示了崇文区独有的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志的首要特征,是地方志书编纂的第一追求,很值得我们在第二轮修志中学习和借鉴。如在概述、大事记和专业编中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区内手工业从清康乾时期开始发展、达到鼎盛、出现萎缩、再度兴盛、日趋衰败,直至解放后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的历史。在志书前插图片中选用了9幅反映手工艺作品和老艺人的照片,全书第一张照片,是1956年1月,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北京象牙雕刻厂老艺人杨士惠的情景。在人物编中志书尤其为8位手工业名师、巨匠立传,不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反映了手工艺在崇文区发展的历史和传统技艺的独有特点,真是独具匠心,很有创意。区志中还有关于商业服务业、城市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侵华日军1855细菌部队等的记述,都较好地体现了崇文区的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

二、第二轮志书要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发展变化主线

第二轮崇文区志的记述时限是1994年1月至2010年6月,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时期,也是崇文区经济和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在编纂志书时应把握发展变化的主线,把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成果展示出来,把各行各业与时俱进的变化记录下来,以全面体现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作为经济、城市建设和管理部类的编辑,我经过仔细思考后认为,这一时期崇文区在经济和城市建设方面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是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对崇文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发展变化表现在: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壮大。2009年财政收入是1993年的7倍多。二是经济结构发生极大变化,第三产业成为全区的主导产业,商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前门大街再现历史风貌,成为历史文化特色街,2009年到前门大街观光购物的国内外宾客超过8000万人次。崇文门外商圈日趋繁荣,房地产、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成为北京第一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商贸服务三大产业占区税收收入比重达70%以上,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经济特色的城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三是所有制结构发生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获得极大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和上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四是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加快,整合经营性国有资源,国有资产运行效益有了大的提高。五是全区危旧房改造和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全区完成近90%的危改任务,全区危旧房比率由70%降到14%,实现历史性突破。复建永定门城楼,拓宽南中轴路,老城区古都风貌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结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六是探索并实践具有崇文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获全国城市管理发展年会中国最佳管理奖。以上这些不完全的概括,都应该在第二轮志书中有所体现。

三、汲取首轮志书之长,精雕细琢编修第二轮志书

目前,第二轮崇文区志已进入各单位撰写资料长编和初稿阶段,随着工作的进展,要认真研究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不断精心修改和完善区志篇目。篇目设置是修志的规划和大纲,其框架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全面,能否体现志书的整体性、区域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不仅关系到志书质量的高低,而且也是检验志书科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崇文区第二轮志书篇目是在参考首轮崇文区志篇目的基础上,反复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既考虑了与首轮志书的衔接,又与时俱进,根据经济和社会新的发展变化修改、增加了不少新的篇目。但是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重要内容有遗漏,需要补充到篇目中;一些篇目随着编者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修改;一些篇目内容重复需要删减;一些篇目缺乏特色需要调整。我们认为,不论从理论还是从首轮修志的实践(据参与首轮修志老同志介绍)来看,没有一部志书篇目自始至终是一成不变的,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拥有资料的多少及形成的基础志稿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修改的地方就要修改。志书编纂的过程就是不断推敲、修改、完善篇目的过程。因此,编辑部鼓励各位编辑及基层单位的主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精益求精,提出修改、补充篇目的建议和意见,供编辑部在总纂时进行参考。当然,篇目不能随意修改,要慎重对待,把篇目修改作为保证和提升志书编纂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要扎实做好资料搜集工作。资料是编志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志书的生命。没有大量、翔实、全面、典型的资料,不可能撰写出合格的志书。而目前在审查基层报送的资料长编和初稿中,我们发现的一个共性问题是资料匮乏,断线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机构改革及部门职能的不断变化,档案材料遗失较多;二是一些单位历年来积累的档案材料少而且分散;三是搜集资料的渠道单一。有的单位只从年鉴、本单位或科室工作总结上找资料,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未能搜集到。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认为,当前搜集资料工作确实有难度,因此必须舍得花大气力和足够的时间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即便为此影响一些进度也是值得的。要拓宽资料搜集渠道,除档案资料外,还可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口述资料等,在这里很关键的问题是,不要怕麻烦,不要怕耽误时间;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尤其是政府职能变化较多的部门,往往一项职能某年前在A部门,几年后改在B部门,这就要求两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实现资料共享;要深入挖掘资料,有的资料不是现成的,只是一个线索,需要深入追踪挖掘,要学习首轮修志老同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挖掘具体、生动、鲜活的资料;要解决资料断线问题,不论常规工作还是临时的、专项的工作,都要弄清其起始、发展、结果各个阶段的情况,理清发展脉络,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三)要加强修志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对修志人员的分类培训。目前编辑部的编辑及各基层单位的主笔90%以上没有修志经验。虽然编辑部搞了几次培训,但修志人员变化较大,而且随着东城、崇文两区合并,各部门人员调整频繁,有的部门三番五次换主笔,工作不衔接,有些未参加过培训的主笔对修志工作懵懵懂懂。应根据编辑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进度,对编辑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或分类指导,把培训贯穿修志工作始终。二是建议有关领导出面与相关部门协调,对个别把修志工作看做可有可无、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能胜任、不热爱修志工作的人员进行适当调整。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