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名城名镇频道首页 名山大川 旅行指南 文化遗产 文明古迹 名村 名镇 名城 贤达名流 地方特产 红色旅游 万景台 历史渊源 古建园林

河北燕下都古城

时间:2014/3/17 10:17:00 来源: 古镇网 浏览量: 568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 4 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燕下都古城是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之一,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从燕下都的地理形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延续时间很长。位于保定市易县城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燕下都城址平面为一不堪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8300米,南北宽约 4000米,中部南北纵贯一条古河道(运粮河),河东侧有一平行的城垣,从而将故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东城平面近似正方,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横贯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燕下都规模宏大,规划条理,全城布局围绕着一个中心,充分体现了战国中期以后,封建经济趋向繁荣,与此同时,政治权力日益强盛。


燕国即将被强秦灭亡之际,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就是在这里策划的。

燕下都的营建年代,据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保定郡治》记载,“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此说较为可信,对燕下都文化遗存的考察,与此记载也基本相符。由此推断,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当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燕下都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3月,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东城周长18.5公里,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当时人们活动的中心,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3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3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西城区时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

现在城内保存着大型主体建筑夯土台基“武阳台”,在它之北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显示出当年庞大的建筑体系和战国时代特有的建筑风格。周围分布着许多兵器、铸铁、制玉、烧陶遗址,表明当时燕都经济文化的繁盛。城周围筑有高大的板筑夯土城墙,全长40多公里。西城内文化遗存甚少,但保存在地上的城垣颇多,城垣残高有达6.8米的,宽度和东城相同,也是40米。夯筑,夯筑8-12厘米,最后的23厘米,夯窝排列甚密,用穿棍、穿绳和夹板夯筑的痕迹很是明显。居民区别于分散于东城的东北、东部、中部和西南部,西城的东南角亦居住一部分,居民区的文化内涵比较复杂,有等级区别。

1964年到1978年对东城墓葬区的发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致、很珍贵的。在老姆台东出土的青铜立凤蟠龙纹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为考古文物所罕见。由此也可推测宫殿规模之宏伟宽大。1965年,在武阳台附近发掘了一个丛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铁制兵器,  燕下都古城如剑、矛、戟以及铁盔、铁甲散片占绝大多数。经过对其中剑、矛、戟等7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为纯铁或刚制品,3件为经过柔化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生铁制品。这说明,在战国晚期,我国就能制造高碳钢,并懂得了淬火技术。燕下都淬火钢剑的发现,比《汉书》记载的王褒上汉宣帝书中的“清火淬其锋”的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有三组大型这样的宫殿建筑群遗存。

燕下都周围有荆轲塔、镇陵塔、战国影视城等与战国文化相关联的旅游景点,构成了战国文化专项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文物考古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燕下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民国初年开始,出土文物10万余件。齐侯四器、铜龙等珍贵文物引起了国际轰动。建国后出土的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被专家定为国宝。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
古城城南丛葬墓群,是全国唯一的人头丛葬墓,并排着14座人头坑,每个坑清理出人头2000多个,上下叠压,千奇百怪。他们的四肢躯干何处,他们是哪次战争的殉葬者?这些都成为千古之谜。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