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名城名镇频道首页 名山大川 旅行指南 文化遗产 文明古迹 名村 名镇 名城 贤达名流 地方特产 红色旅游 万景台 历史渊源 古建园林

浙江绍兴古城

时间:2014/3/17 10:35:00 来源: 古镇网 浏览量: 548

史前绍兴 小黄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人员在绍兴甘霖镇小黄山,发现了小黄山文化遗址。从出土文物推断,早在 10000 8000 年以前,小黄山的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生活,采集、狩

史前绍兴

小黄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人员在绍兴甘霖镇小黄山,发现了小黄山文化遗址。从出土文物推断,早在100008000年以前,小黄山的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生活,采集、狩猎所得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量陶器的出土,使小黄山文化独具考古价值。

古越文明

绍兴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越民族的生息之地,古越文明的中心。专家们普遍认为,东起东海,西至浙西皖东,北到江淮,南达闽粤的辽阔区域,都受到古代越文明的辐射和影响,古越文明的范围涵盖上述地区。

开国大典

舜会百官、禹会诸侯发生在绍兴,古人曰:“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又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在会稽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是夏朝开国大典之地,并把天下分成九州,九州的扬州东南到海滨,中心在会稽。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海,李斯立石刻颂秦德,又见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因此掘剡山而泄王气。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地形》,尊会稽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也是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级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春秋霸都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兴建越国都城。范蠡先选择在府山兴建句践小城。随后又在小城以东兴建了山阴大城。后人赞绍兴城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堪称古代城建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后吴越争霸,阖闾阵亡,夫差报仇,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雪前耻,越灭吴,拓地至江淮,疆域包括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的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等,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侯将相,文种范蠡,越国的奋发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继舜禹之邦后,会稽再度名扬华夏。

六朝大都

魏晋时期,会稽人阜物殷,与建康东西相峙,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一度改郡为国。同时会稽具有特殊的军事政治地位,王马共天下的时代,栖居会稽的门阀士族人物,其动静出处,在政治上极具影响。晋元帝赞誉绍兴“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是晋王朝“皇基所讬”的“泱泱大邦”。绍兴有全国最发达的商品经济,豪奢的庄园,所谓“王公妃主,邸舍相望”;天下名士在会稽竞逐风流,人文之盛、无出其右。东晋后期,会稽占扬州大区人口40%,为东晋第一大郡。

史籍记载,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首都建康在经历苏峻之乱后,破败不堪。当时朝廷提出迁都会稽,虽最终未能成行,也体现了会稽的地位。南北朝初期,山阴已经号称“海内剧邑”,南朝刘宋年间,朝廷设置“扬州”,州治在山阴,因此绍兴又有“扬州”的别名,其后数度改为东扬州。

魏晋风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和政治中心南移,大批黄河流域的居民纷纷避乱江南,会稽郡成为当时主要的移民聚居地之一,王谢家族纷纷定居会稽,十八高士云集沃州,人文鼎盛,冠于江左。以至于《世说新语》里随处可见会稽一地发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如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乘兴而来等。 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特别是秀丽的风光,迎合了当时知识界回归自然,企求心灵超越的思想潮流,使绍兴尤其成为南迁名士的宦游、寄寓和聚会之地。他们对山水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有力地将绍兴山水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如著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成为中国山水诗、画、书法、文学的发祥地。

富甲天下

自魏晋以来,会稽大兴,是南方最富庶的地区,又得运河之终点,在隋唐,仍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大运河的开通也是为了方便对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的控制,会稽又是华夏圣都,隋炀帝欲东巡会稽,效法夏禹、秦皇的故事。

绍兴在隋朝筑“罗城”,盛产的丝绸、青瓷远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发源地,手工业和工商业十分发达,冶金业、高级丝织品业、青瓷业、造纸业、制盐业、造船业、外贸业均兴盛一时,因经济发达,各地草市甚多,城中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富商来集,百万之众,鼎沸惊闹”,作为东南第一大都市,唐朝中期后,绍兴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关系着全国的经济盛衰,在唐末被称为“雄剧之藩”。孙逖曰“会稽郡者,海之西镇,国之东门,都会蕃育,膏肆兼倍“;杜牧赞“机杼耕稼,提封七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崔元翰更称越州“铜盐材竹之货殖,舟车包篚之委输,固已被四方而盈二都”,是唐朝最重要的赋税来源和经济中心。

唐代绍兴商贾云集、名流纷涌而至,作为综合性大都会,园林数量、唐诗数量、名流数量、商业繁华均为唐代翘楚,也是宗教中心之一,有唐一朝,论综合实力,首推长安、洛阳、越州。唐朝宰相元稹,一再夸赞越州风景的美丽、州宅的宏伟、城市的繁华,写下“会稽天下本无俦”的诗句来赞美越州。李白四入越州,吟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绝句。诗圣杜甫二十岁时就来到越州,游冶忘归四年之久,并自视为少年壮举, 其他400多位诗人如白居易、孟浩然、崔颢、刘禹锡、贾岛、罗隐、温庭筠、孟郊等,或单骑仗剑壮游,或任职贬黜宦游,或至越避乱游,在越州留下几千首宝贵的诗作,这就是著名的唐诗之路。

南宋故都

从五代的吴越国东府,到北宋的大都督府,越州“其地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十月来到越州,越州第一次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为避金兵锋芒,高宗退至沿海,其后南宋朝廷再度返越,以州治为行宫,越州第二次作为南宋的临时首都,越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绍兴元年(1131年),赵构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寄托中兴国统之意。 后来南宋迁行在后,仍以绍兴为陪都。绍兴作为帝王的陵寝所在(宋六陵),皇家大族的重要聚居地,大理寺、六宫和宫学均在绍兴,宋理宗等都曾是绍兴市民,也是全国文化出版中心,其地位高出其他各府。在朝廷当时宣布的40个“大邑”中,绍兴名列其首。南宋一代,绍兴仍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谓八百里湖山,十万户人家。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傍十数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法书、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

文化巨邦

明清时期的五百年,是中华帝国在彷徨中痛苦徘徊,饱受风霜侵凌的五百年。绍兴,也正经历着实现近代化之前的阵阵苦痛。徐渭、王冕、陈洪绶、王守仁、刘宗周等等,他们的文化成就,构成了明清时期绍兴文化的主线,在曲艺、绘画、诗词、文学、思想界等领域都有重要代表人物出现。明清绍兴是全国文化学术思想中心,明末文艺复兴的萌芽在绍兴产生,经济方面仍是浙东之首、江南地区的富庶城市。1790年朝廷绘制大运河全图《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绍兴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表明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康熙、乾隆等多次游访绍兴。

近代风云

昏睡百年,龙的子孙在猛然间醒来。风雨如磐,山河破碎。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绍兴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史称辛亥三杰,他们轰轰烈烈的斗争事迹,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绍兴的光复会,是这个时代中了不起的盛举。民族沉沦,彷徨中迸发出一声有力的呐喊,永不陨落的文坛巨星——鲁迅,成了近代绍兴人最大的骄傲!蔡元培、马寅初、陈建功、竺可桢……绍兴文明的航船,依旧承载着“大师叠出”的自豪。

文学绍兴

    作为古代的东方大都会,古人描写绍兴的诗词浩如烟海,仅《全唐诗》记载,就有400多位诗人、数千首诗描绘会稽的风土人情,与长安同为数量最多的城市,彰显了绍兴的繁华鼎盛。同时绍兴被称为名人之都,代有人杰,史不绝书,名流荟萃,歆动中外。自唐迄清,共有文武进士三千多名(含历史上的萧山、余姚),是全国最多城市。近现代名人更犹如过江之鲫,毛泽东赞谓鉴湖越台名士地。一代代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赓续相继,灿若群星。

    晋唐时期,会稽是南方的佛学中心,创即色空学说和幻化宗学说的江南第一名刹云门寺,宗派林立,创立般若学六家七宗。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城市,如建立摩尼寺等,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新昌大佛为江南第一大佛。

 

建筑绍兴

绍兴的城建史源远流长。绍兴境内建于夏代的侯城即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建筑,此后建造了春秋的蠡城,隋朝的罗城,宋城等,在中国建筑史上均有较高地位。新时代的绍兴,正在建设古典现代的山水都市,被评为最佳天际线之一,城建品质一流。

 

风云绍兴

    绍兴商帮又称越商,是中国一大商帮, 绍兴从商历史悠久,早在盛唐时期,绍兴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青瓷、绫罗、造纸远销海外。新时代的绍兴商帮继往开来,在全球市场实行资本扩张、并购重组,涌现了大批量的行业巨头和上市公司。

民国时期,上海商帮中最有势力者,为绍兴、广东、宁波三帮。绍兴帮的经营以钱庄、酒店较多,比较专业高端,广东帮的经营较大而重批发,宁波帮的经营普遍而零碎,故相互间在商业上无甚纠纷。如上海银楼业以营黄金首饰为主,亦兼营珠宝嵌镶业务,其精致技艺分属绍兴、广东、日本三大流派。文化方面,越剧等风靡上海。

 

绍兴特产

丝绸

绍兴素以丝绸之府著称,唐朝时期,最名贵的丝绸为绍兴盛产的缭绫,大诗人白居易《缭绫》一诗,盛赞绍兴丝绸之精美。这里出产的绫罗绸缎,琳琅满目、巧夺天工。历来是贡品,越罗大量出口,风靡海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诗圣杜甫形容越罗蜀锦金粟尺

美酒

世界三大古酒,惟黄酒源于中国,是中国的国酒。天下黄酒源绍兴,绍兴是中国酒都,主要品种有元红、树饭、善酿、香雪四种。女儿红、状元红、花雕酒享誉世界。曾四获国际金奖。1959年起,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以古越龙山牌加饭酒花雕坛酒为各种宴会和国宴专用酒,因此名满天下。黄酒在日本等国外也深受欢迎。

佳肴

绍兴本帮菜富有江南风味,其烹调常用鲜料配腌腊食品同蒸或炖、切,多用绍酒烹制,故香味浓烈。干菜焖肉更为绍兴王牌特色菜肴,已入《中国菜谱》。

茶道

唐代绍兴文人高僧云集,他们嗜茶成风,把茶文化推入的秘境,从此,茶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树起了光辉灿烂的旗帜。宋代绍兴日铸茶为天下第一名茶,有诗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越剧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长于抒情,以唱为主,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流派纷呈。在国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作有红楼梦西厢记蝴蝶梦梁祝等。


绍兴是唯一融中国山水诗画江南于一体的东方名城,自古有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的美誉。是公认的山清水秀之城、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山水之美,堪称翘楚。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镜水的绚丽诗篇。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有3600多处文化遗存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尤以山水风光、古城风貌、人文景观为王牌特色。

 绍兴自古繁华地,晋唐宋时期都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有国之东门、泱泱大邦的美誉,关系着全国的经济盛衰。

魏晋时期,绍兴商品经济最为发达,士族门阀盘踞,敷衣天下,是国之倚重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文化方面,当时的会稽,是整个东晋最大的明星聚居地,有着呼风唤雨的号召力,类似于今天的北京。

唐朝中期以后,绍兴富甲天下,成为关系着全国经济盛衰的地方。杜牧曰:越州机杼耕稼,衣食半天下。即越州每年上缴的赋税可以养活半个天下。黄巢继而转攻越州,这一带是当时唐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号称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是唐朝政府必须全力保护的地区。

 绍兴是名冠华夏的东方都会,从舜会百官到夏朝开国、从越国首都到会稽国都、从六朝大都到隋唐名都、从南宋故都到文化大邦、从辛亥风云到叱咤上海,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绍兴是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城市,舜会百官、禹会诸侯、春秋争霸、魏晋风流、唐诗之路、宋室中兴、文艺复兴、辛亥光复、民族脊梁。。。每一段历史,都散发出瞩目万里的中华豪气

绍兴是融王气和仙气于一体的城市,天子之城、天上仙都传为美谈。现存华夏第一陵大禹陵、江南地区最大皇陵宋六陵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