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名城名镇频道首页 名山大川 旅行指南 文化遗产 文明古迹 名村 名镇 名城 贤达名流 地方特产 红色旅游 万景台 历史渊源 古建园林

海雀:全国绿化千佳村

时间:2012/8/30 16:39:00 来源: 中国网 浏览量: 481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满山翠绿,村民丰衣足食的全国绿化千佳村,20多年前还有苦甲天下之称:村里一个30户的村民组25家断粮,村民赤贫、饥饿、衣不遮体、人畜同居。日前,记者来到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满山翠绿,村民丰衣足食的“全国绿化千佳村”,20多年前还有“苦甲天下”之称:村里一个30户的村民组25家断粮,村民赤贫、饥饿、衣不遮体、人畜同居。日前,记者来到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了解到,20年来,海雀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沙石飞扬的荒山种上了万亩绿林,如今村民在林海中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海雀村属典型的喀斯特熔岩地貌,山高坡陡,平均海拔2300米,土地零星破碎,贫瘠瘦薄、绿化面积少、生态恶劣。1988年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仅5%,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一刮风就飞沙走石,土地本来就不肥,风沙一过,连同种子一起卷走,收成极低。全村209户农户,房屋全是土墙茅草建成,垮塌事件时有发生。全村740人全是极贫人口。

“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这是记者采访时,71岁的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他年轻时反复思索得出的救村之法。

1987年,文朝荣想到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来改变贫困。他在离家100多公里的赫章县水塘乡林场找到苗木,又动员村民参加种树。起初村民抱着“饭都吃不饱,谁还去种树?”的观念反对文朝荣。经过文朝荣三番五次劝说,说明缘由,村民才勉强答应帮忙。

每天文朝荣都会带着300村民上山种树,天亮出门,天黑才回家,午饭全在上山吃自带的洋芋。“只有在山上种了树,海雀才有希望。”文朝荣说。1987年到1989年的三个除夕夜,文朝荣全是在上山渡过的。

全村人连续种了3个冬的树,全村30多个山坡,11600亩的荒山全种上了树苗。之后海雀村又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将1120亩耕地变成了林场。文朝荣告诉记者,海雀村以前水土流失严重,只有种了树,留住水土,地肥了,就能少种多收,退些耕地是值得的。

如今再到海雀村,已没有一处荒山,成片的华山松、马尾松将层层村子包围,一栋栋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矗立其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土地提高了肥力,收成大幅提高。

当地官员告诉记者,如今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达67.3%,森林总面积12800多亩,人均粮食占有量307公斤,人均纯收入4380元,人均林木折价达4万元以上,家家都养有牲畜和家禽。

此外,作为在长江、珠江上游退耕还林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回报,村里每年还得到国家20余万元的补助,全村812人只剩下192人属贫困人口。

在海雀村委会后面,有一栋被绿树环绕的三层校舍,这里是海雀村小学。李文华是海雀小学资历最老的老师,据他介绍,海雀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贫穷饭都吃不上,来上学的人很少,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也越来越注重教育,海雀村现在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连附近一些村子孩子也来海雀小学读书。

海雀村从1985年时“没有一个初小文化程度的村民”到如今村里走出了两名大学生,也是这个曾经是“苦甲天下”的山村20多年里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