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戏剧曲艺频道首页 戏剧 曲艺 名曲 名剧 名段 名家 艺术人生

“明亡于奴非于满”前传:豫剧《大明贤后》

时间:2012/7/26 9:17:00 来源: 中国戏剧网 作者: 云无留迹 浏览量: 1176

一向对豫剧兴趣及所知均有限,知道山东聊城豫剧院的章兰完全是由于几年前央视《戏曲采风》播过的一个关于章兰及剧团的专题片,也因此知道了章兰是出身梨园世家,自幼随父学艺

一向对豫剧兴趣及所知均有限,知道山东聊城豫剧院的章兰完全是由于几年前央视《戏曲采风》播过的一个关于章兰及剧团的专题片,也因此知道了章兰是出身梨园世家,自幼随父学艺,七岁登台,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好学、朴实无华的艺术家。编导张弦和剧团一同下乡,见证了演职员们风餐露宿的艰辛。

《大明贤后》是章兰女士得二度梅的作品,创排以来获奖无数:第10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优秀表演、优秀编剧3项大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华表演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此剧还是山东省唯一入选2010-2011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所以,当上周发现“九州大戏台”播出了这出戏时,便用两个午休的时间看了。

看得出为打造本戏,聊城豫剧院下了老本,舞美挺大气,舞台上人各种多,道具各种繁杂,服装各种精美。但看着这出戏,我忍不住想到另一出戏——晋剧《傅山进京》。两出戏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创排于2007年间,都是关于帝王将相指向“和谐”主题,主演都是因此获得“二度梅”、都得过各种大奖,甚至剧团都是以下乡演出为主的那种。更更重要的是,两出戏的内容、传递的理念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照:《傅山进京》是“大写人字斥奴骨”,强调“民贵君轻”,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下召唤人们不屈于君权,主张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剧中身历两朝的傅山经过对比得出了“明亡于奴非于满”的结论,“叹明室删孟子轻视民本,到头来乱党生异族称雄”——而这明朝臣民“奴性”的源头在《大明贤后》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我看来,《大明贤后》里只有一个站着的独裁帝王朱元璋,一个还保持着农妇质朴本性的马皇后,其余无论将相还是草民,都是一帮匍匐的奴才。

媒体评价:全剧以鲜活的人物性格和朴素的生活情节,加以喜剧样式,潜移默化中呼唤君臣、君民和谐,实现国家大治。实际如何呢?

作为第十三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大明贤后》在文化网站上的介绍是这样的:“豫剧《大明贤后》讲述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秀英,皆是农家出身,虽然位及人君,帝后,但骨子里仍脱不净农民纯朴、朗直的根性。正是那一点纯朴的根性,他们正直善良,尊师重教,嫉恶如仇。但有时也矫枉过正,特别是老年后的朱元璋,刚愎自用,“株连案”搞得人人自危,致使“全国狱舍囚徒满,民忧臣虑起怨言”,宋太傅因儿子一首诗遭人诬陷,构成“文字狱”案,一家百口被株连待斩,为救宋濂和大明社稷永固,马皇后巧借邀皇帝郊外垂钓之际,和解缙冒死奏本,“挂图”郊外,终于使朱元璋幡然醒悟,赦免宋濂一家死罪,并大赦天下,同时成全了女儿和解缙的一桩婚事,成为千古佳话。”

大脚马皇后的故事早就是家喻户晓的,如何能在新时代挖出新意来便是关键。编剧刘桂成先生的说法是:“这出戏要出新并做到雅俗共赏,必须深入开掘大脚马皇后和朱元璋在思想、性格方面很多未被开掘的内在戏剧性。”抛开其他的东西不论,一出好戏得说好一个故事,各幕之间就应该起有着起承转合的有机联系,但我以为本剧的内容节奏实在是散乱不堪,全剧起码讲了四个故事:

一是元宵佳节,帝后与民同乐观灯,不料被抓来修城墙的老乡撞见。这几位儿时伙伴咋咋呼呼地抖落了不少皇帝当年上不得台面的嗅事,惹恼了朱皇帝要将他们给砍了,幸亏马皇后巧妙周旋,读过几年书的黑秀才在马皇后的点拨下醒悟过来,拐弯抹角地将朱元璋吹捧了一番,使得朱元璋转怒为喜,终于认下乡民,并与之重温乡情。朱元璋顺口交待李善长,看看有没有七品八品的闲差,给这几个老乡安排做做。官位在朱皇帝这不过是可以顺手拿来做人情的小礼物而已,让那些十年寒窗一级级考来学子们情何以堪啊!最重规矩的皇帝临到自己头上就不要讲规矩了。黑秀才居然就留在了翰林院“好好写写我朱皇帝的发家史”,这样粗通文墨见风使舵的人能写出怎样的发家史来,可想而知……

二是马皇后将皇家花园变成菜园,养鸡种菜,好不快活。不仅自己种,还教那些个三宫六院的嫔妃们一起种,给她们上课传授神马十字花科之类的农业知识;朱皇帝闲得无聊,由弄臣陪伴在菜园里斗鸡玩,因为怕老婆闷死了马皇后心爱的大公鸡;

三是二皇子顽劣,居然将老师宋濂绑在学馆,还谎称师傅抱恙学馆放假。幸亏被前来探望的皇帝、皇后发现救了下来,并将上一幕被闷死的大公鸡熬汤喂宋先生喝下。然后自然是将二位皇子好一通教训,体现二位的“尊师重教”。这一幕中最恶心人的一段是皇上皇后还没开始教育孩子呢,解缙被人提醒就已经屁颠屁颠地画出了“圣皇教子图”。当然喽,这图后面还要被用作马皇后规劝朱皇帝的道具。

四就是悲摧宋濂因为儿子的一首诗全家百口即将被问斩,马皇后邀皇帝郊外垂钓,与解缙各种拐弯抹角上奏,终于使朱元璋幡然醒悟,赦免宋濂一家死罪,并大赦天下。最搞的是,此时不仅宋濂出来谢主隆恩,连蓝玉、李善长也一并出来谢主隆恩了。如果能穿越的话,看来当年千千万万因蓝玉案、李善长案落下的人头又可以长回去了。

看本剧漏掉一幕或单独看其中一幕,都不会影响理解。这是编剧技法高超呢还是其他?我是外行,表示不解。

剧中朱元璋对解缙是一口一个“解笨鸟”,显然,象“笨鸟”这样重口味的称呼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轻蔑,一是亲热。于剧中的朱元璋看,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而对于解缙大才子而言,皇上这样称呼自己,一可能是觉得屈辱,二则是很受用。究竟是怎样,俺就不得而知了。说白了,就是个帝王与知识分子关系的问题。

    冯克利先生在“《邓小平时代》译后记”中写道:“在西方历史上,伟人的先贤祠里还有一类伟人,是我们中国不太多见的,即所谓的‘立法者’(lawmakers)。以古典世界而论,有斯巴达的吕库古,雅典的梭伦或罗马的罗穆路,还有为犹太人立法的先知摩西和后来编订法典的查士丁尼;近代社会则有逼英王约翰签下《大宪章》的贵族、‘光荣革命’的参与者和美国的宪法之父。他们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不是因为在经济上取得了多大成就,而是因为他们制定的规则形成了一种悠久的制度传统,使权力的运作逐渐变得有章可循,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制度框架,为政治的良性演进和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就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看,宋朝和明朝是鲜明的对照,而这种差异基本上是由各自的开国之君通过“定规矩”给奠定下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偃武修文,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武人政治,还留下石刻遗训,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又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难能可贵的是,宋朝的历代君王遵循了厚道的太祖遗训。宋优礼大臣言官有助于养成士大夫自尊心,北宋南宋三百年文化繁荣,理学昌盛,成就了汉唐之后又一个思想文化高峰,惹得后世多少文人都希望能生活到宋朝去。显然这跟“宋太祖誓碑”繁衍出“不杀士大夫”的制度设计实在是密不可分的。从此层面看,赵匡胤算得上开创宋文化繁荣的“立法者”。

    较之宋,明朝则是天上地下另一个典型了。朱元璋出身贫贱,看不起读书人,他在给宋濂的一封诰命中说:“尔濂虽博通今古,惜乎临事无为,每事牵制弗决。若使尔检阅则有余,用之于施行则甚有不足。”(《明太祖集》卷三·翰林承旨宋濂诰),对宋濂尚且是如此评价,别的文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廷杖这种羞辱知识分子的做法被代代传承。朱皇帝的残暴虐杀弄得士人以服官为畏途,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载:“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历来士大夫隐居的权力在朱皇帝这也被剥夺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如“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漠被征不至”,就按照“不为君用”的律令“诛而籍没其家”。至洪武晚年,稍有名气的文化人几乎都因文字狱或被牵连进各种大狱之中难逃一死,“幸存者百无一二”。朱皇帝与士人的游戏以热情延请开始,以摧残屠戮告终。

剧中朱元璋骂解缙“笨鸟”入仕以来就没有提出过像样的奏章,这在历史上据说还真有对照,朱元璋曾写道:“唐妇人,犹过今之儒者。”讽刺当朝的文臣们不如唐代的女人。唐代的宫女在皇帝面前敢说真话,今天的文人们却个个唯唯诺诺,毫无骨气。OH,要知道唐代的宫女面对的是怎样的皇帝,而当朝文人又是面对怎样的皇帝?文人不是傻子,为嘛要自己往刀口上凑呢?在明清两代的专制集权下,知识分子的奴性怕是就此养成了。在剧情介绍中,朱元璋的诛杀功臣居然是由于“正直善良,尊师重教,嫉恶如仇”所致的“矫枉过正”?!不晓得各位看官看到这段文字是何感想,反正俺是只好苦笑无语了。如此为帝王的暴戾滥杀开脱,实在算是达到很高境界了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质朴本性尚存的马皇后就只能是个和稀泥的。剧终的大和谐景象其实只能是编剧的臆想抑或是美好愿望吧。

各段故事中,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规劝夫皇,马皇后都是旁征博引地列举古往今来的各种正面及反面典型,这掉书袋的架势充分表明马皇后虽然是农家出身,但对历史的学习一定是抓得很紧的。还有朱皇帝将寡居的公主配给解缙,解才子推辞说家中已有妻室,可皇上皇后公主都不在意,于是两人就欢欢喜喜地拜谢岳父岳母了。看来编创人员也不在意,照这个逻辑,《荆钗记》神马的这种宣传忠贞爱情的戏都甭演了。当然,较之前面的问题,这都是小节可以忽略不计。

个人以为,《大明贤后》较之《傅山进京》的差距,并不在主创及演员的艺术造诣,而在于剧目传递出来的理念。本剧的定位是轻喜剧,可我看后非但笑不出来,反而心中莫名地沉重。当然,两出戏都能好评如潮,获奖无数,这未尝不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