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在中国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的不朽丰碑》的署名文章,认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
2013年12月16日,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在中国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的不朽丰碑》的署名文章,认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如果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之始对应理解为现代粤剧史开端的话,那么,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则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
肖健认为,红派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
第一座高峰,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红腔风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骄》,在剧中以动作、表情来丰富唱音,香港媒体出现了“女腔”一词,红腔自此确立,风靡海内外。这个时期,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骄》、《昭君出塞》、《苦凤驾怜》、《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代表剧目,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甜、脆、圆、润、娇、水”的红腔风格,把粤剧花旦唱腔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凌所说的:“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红线女
第二座高峰,出现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唱腔进一步发展,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1955年,红线女从香港回到广州,在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的前身)工作,对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艺术作进一步锤炼。这个时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剧名家梅兰芳唱腔、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唱腔表现力更为丰富。这个时期,红线女的戏路进一步开拓,演出了《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打神》、《山乡风云》、《刘胡兰》等代表剧目,她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唱腔为了与人物性格统一,表现出了婉约之中带有悲壮的刚柔相济风格。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戏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又使全部表演合乎戏曲规律,演艺服务于角色的创造,使演出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形象丰满、刻画淋漓尽致。《山乡风云》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座高峰,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至今,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唱腔的表现更加细腻,更加融入生活,达到了大气深沉、柔韧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红线女不断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样式,演出了现代剧《白燕迎春》、《西关女人》,历史剧《昭君公主》等,并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同时搬上舞台,在70多岁高龄之时,将四位妙龄少女的艺术形象演绎的迥然有别、惟妙惟肖。这个时期,红线女还参与编写和自导自演了多部粤剧,并率先探索以交响乐等西方乐器伴奏粤剧。
红派艺术的社会意义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
第一,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据考证,粤剧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由北方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唱腔,融汇珠江三角洲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以梆子、二黄为主腔的剧种。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改革,粤剧也从此打破了数百年来一直对外来剧种的依赖,开创并确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艺术,涌现出了如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千里驹、桂名扬、廖侠怀、白玉堂等一代宗师,现代粤剧史由此开篇!红线女的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艺术花旦行当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的意义!红派艺术,在唱腔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技巧,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并将俞振飞、周小燕、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融为一炉,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戏路极为宽广,不论古代的小家碧玉、宫廷贵人、青楼妓女,还是现代革命女性,都能涤尽铅华,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那富于韧性的品格,表演细腻传神。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剧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红线女意识到,用粤剧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须服从于剧情内容、服从于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胆改革,突破了当时演现代剧要么生搬硬套传统表演形式、要么象话剧那样纯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乡风云》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戏曲规律,这样,演出就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丰满、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淋漓尽致。《山乡风云》中,红线女饰演的红军女连长刘琴,同时又是乔装深入敌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师。以红军女连长形象出现时,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飒爽中带凝重,轻而不浮、猛而不燥,节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红军部队的实际操作,又符合戏曲表演程式。对月抒怀及与敌人正面斗争的情节,用的则是小生身段,温文典雅,但既然是红军干部,故演来潇洒轻盈而不飘滑。刘琴既现英风、又潜文质,使她后来乔装教师,有了内在的依据。红线女的红派艺术,是经过70多年的长期舞台实践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脍炙人口、海内外广为传唱。粤剧也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南国红豆”!
红线女
第二、思想内容与时俱进。红线女名剧名曲的思想内容永远是引领着时代前进步伐、折射出时代光辉的!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与时俱进,饰演过《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众多代表剧目,她担当正印花旦角色,剧中塑造的王昭君、朱帘秀、翠莲、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这些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典型,无不折射出为追求自由、民主、正义和妇女解放,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这种主题思想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汇流,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启发意义。她的《荔枝颂》,更是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极致,众所周知,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荔枝是古今中外驰名的岭南佳果,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作品既体现地方文化典型性,又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故而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珠江礼赞》则是热情讴歌了站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上的广东,在先行先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触发人们心声共鸣。
第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思想内容与时俱进,是红派艺术影响深远的先决条件。而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粤剧数量多达近百部,这在粤剧史上也是罕见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的成立,对弘扬粤剧文化和红派艺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线女老师热心培养粤剧后人,当今许多著名粤剧演员,甚至连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红派艺术可谓传遍万户千家、影响甚大、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李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