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艺术:徽派篆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时间:2012/12/26 8:58:00 来源: 中国设计网 浏览量: 708
关键词:徽派篆刻地位贡献
一、徽派篆刻地位的确立(1535—1643)
1.何震的崛起
何震(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休宁县前街人。周亮工《印人传》及今版《辞海》等工具书均载何震为婺源人,误。明嘉靖《婺源县志》没有何震的记载。按照志书生不立传的原则,嘉靖《婺源县志》不为何震立传,是可以理解的。但最接近何震生活年代的清康熙八年(1669)《婺源县志》,也没有何震的记载,这就不可理解了。直到晚清、民国时期的《婺源县志》才开始提到何震。1993年10月新编《婺源县志》则进一步明确何震是“婺源田坑人”。何震究竟是不是婺源人呢?就在何震去世后的第三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编纂的《休宁县志》明确记载:“何震,字长卿,号雪渔,邑前人。以高雅游名公卿间,工金石篆刻,海内图书出长卿手,争传之。”万历三十七年(1609)编纂的《歙志》亦载:“同时有休宁何震长卿,传文寿承一种,解散局束,旧章天趣超然,故是独造,且复出蓝。”康熙三十八年(1699)编纂的《徽州府志》对何震的休宁籍也予以确认:“何震,字长卿,号雪渔,休宁邑前人。工金石篆刻,海内图书出其手者,争传宝之。生平不刻佳石及镌人氏号,故及今流传尚不乏云。”
我们再从与何震有交往的当时人的文字中来加以考察。明万历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祝世禄曾于万历十七年(1589)至二十三年(1595)在休宁任县令,同何震有一定交往。他在《梁千秋印隽序》中记载:“往余令海阳时,得主臣甚喜。及官秣陵,数与相习,所有印章,皆出其手。”休宁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初名休阳。吴永安元年(258),因吴主孙休讳,改休阳为海阳。晋太康元年(280),改海阳为休宁,遂沿用至今。海阳为休宁古称,古人写籍贯,亦喜用古称。如明末清初另一位篆刻名家胡正言为休宁人,其《印史初集》封面题签为《海阳胡氏印史初集》,衔名题“海阳胡正言曰从氏篆”可为佐证。何震逝世后二十余年,其私淑弟子程原、程朴摹其印作,成《忍草堂印选》二卷,衔名题“海阳何震长卿篆,同邑程原孟长选,男程朴元素摹。”
由上可知,何震为休宁县前街人无疑。或曰:何震祖籍婺源,后迁休宁。亦非。据道光《休宁县志》记载:“何氏其先袁州宜春人,南唐有讳令通者为国师,显德间谪休宁。兄令达仕国子司业,生润,字彦德,随叔令通居邑前。”可见何震的祖先是南唐时从袁州宜春直接迁休宁县,与婺源丝毫没有关系。对何震的生卒年,说法也不一,刘江称约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①韩天衡称约生于嘉靖九年(1530),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②沙孟海称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③均误。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三十一《题何主臣符章册》记载:
何主臣,歙人,名某,字雪渔,以善符章奔走天下。昔年在白下,余召之入官署,授之玉、石、铜,成数十面,俱奇古有致,宝用至今。主臣去岁满七十,客死承恩寺。搜其稿,惟奇石一座存焉。友人醵金敛之,归其柩。今遂无视瓣香于主臣者。余闻之丁南羽,主臣之学符章也,破产游吴下,事文休承、许高阳最久,兼得其长,老而益精,遂纵横一时。
末署“万历乙巳夏日游黄山雨中题”。乙巳是万历三十三年(1605),“去岁”当是三十二年(1604)。是年何震年七十,而且即卒于这一年。于是可得何震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冯梦祯于万历乙巳春夏之交来歙,主于西溪南吴氏,又与吴廷同游黄山。此在山中所作,回杭后于当年十月去世。故文中所记何震的卒年和卒时岁数是可信的。
何震晚年寓居南京,一生以刻印为生。现存最早的作品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的“云深不知处”寿山石印。①何震以刻印为生,刀法娴熟,但对字法的认识不足。于是专门到苏州去拜访文彭,向文彭求教有关六书方面的问题。经过文彭的指教,何震对治印比以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努力钻研字法,注重临摹先秦刻石、金文,汪道昆有诗称赞:
宫墙佳气日氤氲,有客亲摹石鼓文。莫问酒徒工说剑,看君笔阵揔凌云。
刻画直须摹九鼎,飞扬早已逼三仓。而今一掷金如斗,径寸垒垒肘后藏。②
在当时印坛注重宋元而忽略秦汉的大趋势下,何震率先对先秦刻石、金文进行研究,从先秦刻石金文中汲取印学营养,不能不是一大进步。
隆庆六年(1572),武陵顾从德、歙县罗南斗精选古玉印150余方,铜印1600余方,首创用原印蘸朱钤出《集古印谱》行世,准确、精美地再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貌,震动了整个印坛。可惜此谱当时仅钤20部,一般人很难见到。于是罗南斗又于万历三年(1575)将《集古印谱》原钤本扩充,以木刻翻摹,拟名《印薮》行于世,流传甚广,对当时印坛的复古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薮》的流行,同样也为何震临摹秦汉原印风格提供了便利。古印以铜玉为质,印文遒劲之中寓浑穆,古朴中寓流丽。但翻以木刻后,其神韵就无法同原印朱拓相比。故对《印薮》的弊病,明末印坛多有批评。王稚登曾说:
《印薮》未出,而刻者拘今;《印薮》既出,而刻者泥古。拘今之病病俗;泥古之病病滞。③
所谓“病滞”,指的就是木刻之印气象萎靡,气韵不畅。应该指出的是,当时的文人习《印薮》同刻工习《印薮》,角度不同。文人重“刻”的借鉴,刻工重“字法”和“章法”的借鉴,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重“刻”的借鉴,必然导至“滞”。重“字”与“章”的借鉴,却会给自己的治印水平带来质的飞跃。何震临摹《印薮》,就是从字法和章法上来体会汉印的精髓,使他的治印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祝世禄就指出:
李流芳说得更好:
新安何长卿,始集诸家之长而自为一家,其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②何震临习秦汉印章之所以能“标韵于刀笔之外”,并不是何震不注重刀法,实在是何震以一个职业刻手跻身文人篆刻之列,娴熟的刀法,使他可以不必特鹆粜氖种械牡叮炎⒁饬械椒酱缰涞恼宸绺瘢顼斡〉男憷觯〉墓ふ溆〉拇轴睿渖裨献匀惶斐伞4游庵摇⒆J缆弧⒗盍鞣嫉榷院握鹩》绲钠兰壑形颐强梢钥闯觯诘笔保握鹜耆且浴吧裨咸斐伞弊咳涣⑹赖模馔闹耙悼淌稚矸莶晃薰叵怠?br》
从隆庆初期至万历二十几年,何震基本上都在家乡徽州与南京之间往来从事篆刻活动。其间曾一次北上京师和边塞,一次西游湘楚。这两次出外游历都是由同乡汪道昆介绍推荐,并写诗为其送行,兹录如下:
送何主臣北游四绝句:③
绨袍底事傍风尘,簪笔由来妙入神。试向钟山瞻碣石,两都国手更何人。
黄山白雪照城头,千里辞家一敝裘。何处梅花堪岁暮,君家诗兴落扬州。
渔阳幕府拥雕戈,书记翩翩国士多。肘后黄金如斗大,尚方追琢法如何。
送何主臣之楚十绝句:①
燕子矶头理画艭,秦淮渡口倒银缸。送君四月黄梅雨,五两南风过九江。
肘后雷文佩赤符,鱼龙千里避江湖。石尤风息天如镜,嬝嬝新装出小姑。
扁舟落日艤临皋,囊底旋探金错刀。赤壁千寻堪擘划,恐惊水族夜深号。
泽畔高封宿草青,朱弦一鼓吊湘灵。江门锦石中流见,知是宵沉婺女星。
夏口悲风引素车,西来不为武昌鱼。颠毛半落新丰里,忽到江关咫尺书。
开府风流迥不群,兰台宾从俨如云。向来黄鹤楼中笛,好在胡床月下闻。
泽国雄风四坐生,歌钟薄暮动江城。何郎酒态由来美,睥睨尊前笑祢衡。
吾道天迥日月光,缁帷宛在水云乡。试看讲席谁南面,知是弦歌旧海阳。
迥舟一水抹匡庐,片片青莲扑太虚。陶令尚闻材力健,倘从白杜遇篮舆。
彭蠡湖边落采霞,豫章城外簸龙沙。南州孺子如相问,垂老青门学种瓜。
汪世清先生对何震这一时期的行迹,曾作考证:②方杨《方初庵先生集》卷六有《送何生序》,首称“新安何生,翩翩当世奇士也”,“故工书法,独时时刻琢古文篆隶,进诸王侯所。”又记其挟一艺而游食四方,“下浙江,浮五湖,登姑苏之台,再返而后税驾都门也。”“复仗剑行彭蠡,经豫章,度五岭,登罗浮”。可知西行在北上都门以后。汪道昆长于何震10岁,《太函集》卷一百一十七有《京口送何主臣还海阳为母陈孺人七十寿》七律一首,时在隆庆二年(1568),将从京口回休宁。欧大任《欧虞部集·秣陵集》为万历九年(1581)至十三年(1584)在南京所作,卷八有《送何长卿往江西兼询同伯、宗良、贞吉、孔阳诸宗侯三首》,其一云:“南来居士得何顒,篆学秦斯隶汉邕。一舸图书前路去,大江秋色照芙蓉。”是欧大任在万历九年(1581)秋与何震相遇于南京送何震前往南昌的赠别之作。题中提到的诸宗侯五人是朱拱熥、朱多、朱多煃、朱多炡、朱多炤。朱多炡有《衷诚孺、姜尧章载酒邀何主臣同饮》五律一首,又有《别何主臣之金陵兼简欧水部》七绝一首云:“桂树来攀雪满枝,芙蓉去采目临池。凭将蝉雀新团扇,乞与江东水部诗。”据诗意,何震来南昌似为万历九年(1581)冬,而返南京已是万历十年(1582)夏,在南昌逗留似有半年之久。他北上都门,当在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九年(1581)之间。万历十五年(1587)汪道昆家居在歙,时何震在故乡成为汪氏的座上客。何震在白下,入冯梦桢官署,当在冯氏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期间,时年60至64岁之间。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