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文物考古频道首页 文化遗产 文物知识 文物传奇 古玩器皿 古玩交流 藏家空间 鉴宝欣赏 考古发现 古建园林 文物保护

中国古典园林之晋祠之美

时间:2013/6/9 9:32:00 来源: 百度文库 浏览量: 2473

一:晋祠人文、历史介绍 晋祠拥有接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 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



一:晋祠人文、历史介绍

晋祠拥有接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 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二:晋祠的建筑群及其风格

晋祠按着中轴线的形式分布建筑,晋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晋祠以其独具匠心的总体布局,使建筑伴之以山川流泉、古树名木,将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理念。晋祠中,上百座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林翳掩映中时隐时现,清澈见底的泉水湍流不息,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把一颗颗熠熠发光的明珠串联起来。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贯穿着千年宗祠与园林文脉,和谐自然。

宋代圣母殿、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金代建筑献殿被国家文化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下面就这三个建筑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鉴赏:

A、圣母殿。它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左右善利、难 老二泉呼应,坐西朝东,在全祠处于中居的位置。它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晋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圣母殿重檐歇山顶,殿高1 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周围麻,前麻深两间,麻下异常宽阔。大殿“副阶周箍”的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建中最早的实例。

殿堂梁架采用“乳袱对六椽袱用三柱”的结构形式,是现存古代建筑中符合 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更有创造性的处理是,圣母殿将前廊放宽,门窗设于前内柱轴线上,使得殿内无柱。这种布局不但增大了祭神的空间,并为殿内设置神龛和塑像创造了无遮挡的空间。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性。圣母殿在两层檐下均施斗拱,上层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下层为五铺作单抄双下昂,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屋檐。斗拱与柱高的比例适当。斗拱配置十分疏朗,前檐各间设补问斗拱一攒,山面及后檐除稍问施补间铺作外,其余皆用扶壁拱。斗拱形制多样,柱头与补间相异,上檐与下檐不同,昂嘴有的平出,有的下斜。檐之下以挑檐枋取代替木,柱头上用普柏枋左右联构以保持铺作的前后稳定,这都是北宋建筑上的新手法。

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彩的宋塑。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精值。

B、 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它们是一组不可分割的 整体。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池是 方形,池中又多鱼,故名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 虚为桥,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日“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d,zk角石柱,桥边缀勾栏。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是为一大观赏要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存价值。

C、 献殿 献殿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堂。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大殿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架起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殿的四周均无墙壁,中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稳定。1955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以晋祠圣母殿为代表的北宋时期建筑,布局规整,柔和绚丽,具有灵活、整、壮观和精巧的特色。是园林功能和审美特性的高度统一。

三:晋祠中的山、水、古树对整体效果的提升。

晋祠依山作势: 晋祠被选择了晋阳城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山坡上的建筑处于视觉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其整体趋势与山体内在的向上的趋势相呼应,获得了优美的天际廓线。晋祠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凭水添姿: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怕再没有比水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们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来塑造其形象,利用人们对水的崇拜来增强其信仰,结合水的形态,运用波光倒影和水质水声、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许是由于水的纯洁、永恒、神圣的原始观念,无论东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纪念性建筑前,常设一方池水或一湾流水,来作为神俗之间的勾通。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水母楼建于晋水源头“难老泉”之上,并附会“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泉水从其座下涌出,楼前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中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于主轴线上,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作为终止符。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同乐亭,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唐叔虞祠、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环周布置。这些建筑群或依山、或临水、自成小院,亭桥殿阁、水榭楼台穿插其间,渠水在建筑之间蜿蜒曲折,叮咚作响,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沿渠组成一组组美丽的风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晋祠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偃(yǎn)卧〕躺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古老而神奇的晋祠,处处浸透着自然景物的清幽雅致和历史文物的庄重威严。

这里有说不尽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采不尽的灵气,解不完的意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四、晋祠的艺术特征、环境气氛、造型风格

艺术特征:晋祠是人们创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它有着明确的纪念意义、很好的实用功能、高超的科技手段、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环境气氛:晋祠统一的,连贯的,均衡的,既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又构成特定的意境,唤起了人们丰富的联想,把人们的情感带进幽雅、崇高神秘的境界。造型风格:和谐是美的基础。远观晋祠,西边山峦绵延,东边汾水长流,殿宇楼台优美的曲线隐约在山麓林梢。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宋喻皓《木经》中的上中下之段的比例法则,《营造法式》中以材为祖“模数,都灵活运用其中,通过匀称和韵律取得了和谐美。

“不去晋祠,枉到山西”。晋祠水景为第一,晋祠院景尾第二。与江南园林院落相比,前者以花木为主,后者以建筑为主。窥一斑而知全貌,从晋祠的园林艺术布局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博大精深,其高超的造园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仍是今天园林景观设计的楷模。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传统文化将日渐成为我国赖以发展的根基,中国古典园林必将成为一颗闪烁着东方神韵的明珠,在世界园林史上焕发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