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瑞与上党梆子
时间:2013/3/28 11:46:00 来源: 黄河新闻网 浏览量: 1146
马正瑞从艺近50年,所演剧目先后几次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全国。1995年参加全国首届“宝中宝”中老年戏曲汇演,获得“牡丹奖”,1987年,上党梆子《斩花堂》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马正瑞担任戏剧导演并在剧中反串大净张从。
上党梆子是山西一个古老的剧种,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曾给其极高的评价:上党梆子《打金枝》(皮簧戏)保留了徽班进京时的原味。它虽顶着梆子的名,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至迟在18世纪中叶,上党梆子已经是一个拥有五种声腔的成熟剧种了。
幸遇星探 美梦成真
从小就喜欢一样东西到后来因此而成名成家的人,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人吧?上党梆子一代名家马正瑞就是这样的人。
他如此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对上党梆子的喜欢:“打小喜欢看戏。遇到村里赶庙会唱大戏,不管是在哪儿,只要知道了就追着剧团跑去看。就觉着舞台上花红柳绿的特别好奇,演员们穿的衣服画的脸子特别好看,各种乐曲吹拉弹奏得特别好听。”
怀揣着这个喜欢牞马正瑞成为泽州县晋庙镇小学的一名住校生。每年班里要排演文艺节目总少不了马正瑞,他们的节目要到庙会上表演。每次排练的时候,晋城鸣凤剧社(上党梆子最早的剧社)唱旦角的李子清老师总在场,现在来看他就是当时的“星探”。有一天,李子清就问马正瑞愿意不愿意唱戏,他张口就回答愿意。小学毕业,马正瑞报考了晋城县第一中学,当时的晋城县青年演员训练班在招生,他也报了名。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两边都考上了。当马正瑞拿着青训班的通知书兴冲冲地回到家,大人们坚决不同意他去,理由是老辈人有说法,唱戏的低人一等,死了以后都不能入祖坟。他很聪明,知道搬救兵,让一个当村干部的表哥替自己说情。再加上当时家里挺穷,住一中要花钱,住青训班不花钱,父母最终同意了。
1955年到1958年,马正瑞在青训班待了四年。由于能吃苦,肯用功,老师们特别喜欢他,《三劈关》、《牧羊圈》、《仙云盏》、《岳飞》等大戏总让他担任主角。马正瑞天生一副好嗓子,台上做派又大气,演出《三劈关》时,唱一句底下叫一个好。“下去演出,老百姓就叫我“小红生”。马正瑞说那时他十六七岁。1959年还没毕业,马正瑞就被晋城鸣凤剧社借去跟团演出。有机会与申银洞、赵德俊(金疙瘩)这样的名角配戏,他的技艺突飞猛进。这一年,晋东南专区组织上党梆子调演,马正瑞在《天波府》中扮演杨六郎引起轰动,获得优秀演员奖。如此人才,1960年被调入专区新组建的上党梆子青年团。
21岁的马正瑞,演艺生涯翻开了崭新一页。
台上让台 台下育人
剧种传承的关键是角儿,上党梆子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有着代表性的人物。其中,近百年来首推赵清海(1881——1939),是上党梆子传统唱腔各流派中最负盛名的演员,被上党戏曲界称作“戏王”、“泰斗”、“一代巨匠”;第二代代表人物段二淼、郭金顺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1960年马正瑞拜郭金顺为师,作为郭金顺的弟子,是第三代传承人之一。
(责任编辑:畅达宙)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