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本土相声 从“久乐”相声社说起
时间:2014/3/17 11:26:00 来源: 黄河新闻网 浏览量: 1765
2014年3月初,当相声艺术在山西民间相对沉寂之时,在太原“80印象live house”酒吧, “久乐”相声社的几个年轻后生,用字字珠玑的巧嘴、活灵活现的眉眼,让相声艺术在山西扎根开花。
创社
说起“久乐”相声社,就不能不从2013年4月份说起。
当时,一个名为“醯来乐”的本土相声团体在迎泽公园内,利用周六日免费为大家表演,受到各界的支持与好评。它就是“久乐”相声社的前身。
“我们这种表演,行话叫‘撂地’演出。”负责人之一的马菁原介绍说,所谓“撂地”演出,就是四面都是各色观众,有喝倒彩的、有起哄的、有出难题的,相声演员后脑勺都得有“戏”才行,就是郭德纲常说的“平地抠饼对面拿贼”,“包袱”得响、本事得过硬。正是这种直接面对大量观众的方式吸引了不少爱好相声的人。
“撂地”期间,不断有人退出,也不断有新人加入,“醯来乐”相声社最多有30余人。经过时间的筛选,剩下10个人:冯皓、马菁原、赵越、牛晨曦、樊帅、樊星、杨雷、王鑫、刘峰、张波。而这10个人就是如今“久乐”相声社的成员。
为了相声社更好的发展,今年2月25日,在省群艺馆的办公室里,10个固定成员通过举手表决,“醯来乐”相声社正式更名为“久乐”相声社,他们希望带给听相声的人长长久久的快乐。
历程
45张票,1350元钱,是“久乐”相声社第一次商演的成绩。
钱不多,却让10个成员高兴不已,这是一种希望,让他们有了走下去的信心。“迈出这一步太重要了!”相声社的哥几个无不感叹,因为从公园“撂地”到酒吧商演,山西本土的“久乐”相声社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回忆起当初在迎泽公园“撂地”的日子,用马菁原的话来说就是“背着馒头干,真的很苦”。
在“久乐”相声社里,大家都有自己工作,有韵达快递的工作人员、有理工大的学生、有西山煤电的工人……因为共同的喜爱,他们聚在一起艰难的前行。
为了说相声,几乎每个人都在贴钱、贴时间的干。
场面桌、拉杆音箱、醒木是大伙凑钱买的;下班挤时间排练,回家听录音,演出请假是每个成员都得做的;一个稿子改个十来遍,一段相声练的满头大汗是很正常的。过程很苦,但没有人抱怨。每次“撂地”结束,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查缺补漏,之后,兄弟几个去省群艺馆边上的面馆,吃上一碗7元钱的面就觉得特别满足,第二天又接着干……
未来
现如今,久乐相声社已经初具规模,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在相继出台,慕名而来的相声迷也越来越多。说起未来,马菁原还是很有信心的。他觉得,有笑的地方就有相声。
“前景很好,但演员们的基本功还不到位。”马菁原坦言,他们要学习的太多了。有的成员提议像郭德纲一样说相声,很随意也很好玩,他觉得不行,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郭德纲的基本功,所以近一两年内的打算就是,让大家夯实基本功。
这项工作首先得靠演员自身下苦工。“比如说背词儿,等词儿熟的‘拱嘴儿’了,就能自由发挥了。”马菁原给记者举例子。
其次,还得要专业老师的指导。由于在省群艺馆工作,马菁原能够接触到我省一些曲艺大家,他也在积极沟通联系像李鸿民,王秀春、杜德济、李文刚等老前辈,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指点,让“久乐”相声社的成员们接受一些专业的指导。
“等天气暖和一点,还得去公园‘撂地’。”在马菁原看来,不管相声社如何发展,这始终是提高成员实战水平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
采访中,“久乐”相声社的成员们都很明白,相声社将来肯定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包括从公益演出到商业演出的转变,和群众的接受度等问题,但是他们都会坚定不移,不会放弃,也希望更多爱好相声的有志之士加入他们。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