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红色文化频道首页 红色歌曲 红色丰碑 红色旅游 红色经典 红色圣地 领袖风采 革命人物 见证历史 激扬文字 红色图库 红色影视 红色收藏

遵义会议在教堂召开 解放后被列为"革命纪念地

时间:2013/10/29 10:01:0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浏览量: 2005

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 遵义会议旧址 在贵州遵义的杨柳街,坐落着一处天主教堂建筑群,占地面积13000余平方米,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其中的教堂外观采用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墙

遵义会议在教堂召开解放后被列为“革命纪念地”

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

遵义会议旧址

  在贵州遵义的杨柳街,坐落着一处天主教堂建筑群,占地面积13000余平方米,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其中的教堂外观采用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墙头叠起、屋檐飞翘,气势宏伟;而平面教堂则呈长方形,内部装饰及布置与西式教堂无异,十分壮观。这座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五十多年前。

  1861年,法国传教士傅第业·沙布林首次来到遵义城,在杨柳街租用一间民房作为临时教堂,开始坐堂传教,成为遵义天主教第一位本堂神父。翌年,他在杨柳街北端购得一片土地,并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开始兴建正式教堂,两年后落成。

  同治八年(1869年)端午节,因教民毁坏炎帝庙神像,触犯众怒,当地民众群起捣毁天主教堂,打死传教士一人,教民亦被打死二十余人,史称第一次“遵义教案”。法国代办罗淑亚率兵船溯长江而上,以绝交开战相恫吓。清政府遂命湖广总督李鸿章协调处理,“处死百姓一人,判刑四人,赔银三万两结案”。

  同治12年(1873年),胡缚理用清政府赔款重修天主教堂。清光绪8年(1882年)6月,发生第二次“遵义教案”,教堂再次被毁,至1886年在原址重建竣工。此后,教堂曾于光绪23年(1897年)扩建,民国9年(1920年)再行翻修,应属当时该地最好的建筑。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将其总政治部机关设于天主教堂院内,并在教堂内召开各界民众代表大会。1月15至17日,中共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之后被称为“历史转折”的遵义会议。

  会议结束后,红军总政治部在天主教堂召开大会,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向红军营以上军官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此后还在这里举行赤色工会、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回山乡革命委员会等机构组织的成立大会,天主教堂从此染“红”。

  1951年,遵义市政府拟将天主教堂辟作“革命纪念地”,遂与当时教堂负责人胡国忠和夏禄厚神父协商,达成协定:政府用四方台的三个院落与天主堂调换,面积与原教堂相当。

  1952年4月,天主教堂从杨柳街迁往四方台新址。原教堂被列为“革命纪念地”后,曾由遵义图书馆借用。由于长年失修,天主教堂渐显破旧,至1970年终因遭受雷击而坍塌。

  1978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老教堂进行维修,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将原建筑砖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期又在教堂内部神父布道的位置增设毛泽东等人的雕像。该教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旧址”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热门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无独有偶,在被称为“革命圣地”的陕西延安,亦有一座类似经历的教堂,它就是位于延安城东五公里外的桥儿沟天主教堂。

  清同治11年(1872年)以后,天主教开始成规模传人陕北地区,并于1911年在肤施县(今延安市)设立陕西北境代牧区,第一任主教是西班牙人易兴化。

  1924年易兴化购得桥儿沟村七十多亩土地,建起五十二孔石窑,先后兴办起学校、孤儿院、诊所等福利机构。1931年动工兴建教堂,1934年落成。教堂主体建筑的平面形制为巴西利卡式,立面为典型的罗马建筑风格。

  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这座簇新的教堂随即被当作中共中央党校礼堂。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教堂内部北端高出地面的祭坛,成为大会主席台,背后悬挂中共党旗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史达林画像,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等人先后在会上作报告或发言。会议期间,与会的五十余人就住在教堂西侧的石窑内。

  1939年8月至1945年10月,这里又成为鲁迅艺术学院的礼堂。中共建政后,将其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至1990年,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进行全面维修,恢复了历史原貌。1996年11月,教堂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张姬云)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