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地方志篇频道首页 地方志库 趣闻轶事 地区分类 地方志研究

重印《太原县志》保存晋源根脉

时间:2013/3/13 11:14:00 来源: 太原道 浏览量: 1082

灵祠古柏苍崖耸,异境清泉碧海通。形胜揽碑高拂袖,冥冥润物显奇功。16册线装版《太原县志》整齐地码放在书桌上。刘俊英戴着老花镜,手捧清代道光《太原县志》第五册,细细研读
“灵祠古柏苍崖耸,异境清泉碧海通。形胜揽碑高拂袖,冥冥润物显奇功。”16册线装版《太原县志》整齐地码放在书桌上。刘俊英戴着老花镜,手捧清代道光《太原县志》第五册,细细研读。明代山西按察使提学监事徐演作的一首《游晋祠回头诗》,让刘俊英回味无穷。《太原县志》中的“太原”指今天的晋源区,古县志记载版本尚存5种。日前,刘俊英将自己主持编撰的明代嘉靖、明代天启、清代雍正、清代道光、清代光绪,共两朝5版《太原县志》捐赠给了山西省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供人查阅。这一套书籍厚重从容,竖排版充满古意,那些关于古晋源、古晋祠的山川地理、人情掌故穿越了时间,走到今人眼前。

  A 热爱县志 借书三十六年

  走进刘俊英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横竖两幅石碑拓片,这是唐太宗李世民题写的《晋祠之铭并序》,横版拓片为黄底白字,竖版拓片为黑底白字。两者风格各异,让人百看不厌。

  现年57岁的刘俊英,从小生活在晋源区,操着一口浓重亲切的晋源方言。“我从小喝着难老泉水长大,晋祠的四个铁人,咱闭着眼睛都能画出个样样来。”晋祠在刘俊英嘴里,就像一个熟悉的老邻居。

  《晋祠之铭并序》石碑现保存于晋祠博物馆,铭文词句华丽,书法劲挺秀丽,是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杰作。刘俊英说:“这是咱太原人的财富,文章里出现了39个‘之’字,没有一个重复。”2010年,刘俊英整理出版了图书《晋祠之铭并序》,李世民御制、御书,作为太原的文化礼品,该书扩大了太原乃至山西的人文影响力。

  时光倒退37年。1976年,刘俊英还是个19岁的小伙子,田间劳动之余,他的最大爱好就是看书。一位朋友从晋源区武家寨找来一册古版《太原县志》,借给刘俊英阅读,没想到这一借一还,就是36年。

  这是一本线装古书,由清代道光年间太原县知县贠佩兰主持重新修撰。该套志书体例得当、文笔精炼,被方志学界誉为“晋省方志中的善本”。2012年底,明清两代五个版本的《太原县志》重印完成。刘俊英终于将这册道光版《太原县志》归还。“朋友知道我喜欢书,一直没张口往回要。借了36年,新书也出版了,就把‘老子’、‘儿子’,老版、新版一起奉还。”刘俊英脸上绽开微笑。

  B 遍览史书 探究晋源根脉

 

 

  刘俊英一直对晋祠的历史传说兴趣浓厚。在道光版《太原县志》中的“杂志”章节记载有:“晋水无蛙,有而不鸣。”这简单的一句话,让刘俊英疑惑。他想,从小到大确实没有听见晋祠有青蛙叫。怎么回事?每当遇到当地的老人、文史专家,他就提出这个问题。对方只是用一个神话故事代替答案,传说晋祠内供奉的唐叔虞与晋水龙王正在下棋对弈时,思路被青蛙的叫声搅得心神不宁,于是吩咐龙王,将晋祠内的青蛙迁出,从此晋祠再无青蛙。

  经过查找资料和请教水利专家,他找到了最终答案。“其实,晋祠的泉水常年17℃,冬暖夏凉,水量充沛,蚊虫难以生存,青蛙食物链无法形成,晋祠不适合青蛙生长,这就是‘晋水无蛙,有而不鸣’的原因。”刘俊英解释道。

  《太原县志》是现代人了解某一朝代太原县城的重要信史,被誉为“工具书中的工具书。”明代嘉庆版《太原县志》中记载了于谦歌颂晋祠的诗作《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诗中写道:悬瓮山前景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于谦将悬瓮山比作仙人居住的瀛洲。吟读古诗,晋祠美景浮现眼前。一次,刘俊英见到一块现代人新刻的石碑,古诗第三句的“青螺髻”被错写为“青髻螺”。石碑上的错误,有可能以讹传讹,这让刘俊英意识到,有必要将《太原县志》原貌还原出来,给大家一个“正确的源头”,留住晋源文化的根。2007年,刘俊英着手《太原县志》的编撰出版。

  C 三下南京 终见天启孤本

  2007年,刘俊英开始整理收集明清两代五个版本的《太原县志》。在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太原县志》中杂文部分,记载了《古城显影》一事。书中记载:父老相传,过阴雨之余,或烟雾之中,昧爽之际,古城城郭楼堞宫室烟树宛一都会,日出乃灭。意思是,父老乡亲相传,阴雨天、起雾时,古晋阳城的城楼、宫室会隐约浮现,太阳出来景象就消失了。

  刘俊英认为,这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发生在阴雨或者大雾天气,与海市蜃楼类似。“把一个虚幻的景象想象成晋阳古城,其实从侧面可以看出,清代晋阳城老百姓对宋代毁于大火的唐代晋阳城非常怀念。”刘俊英一字一顿地说。

  《太原县志》最早编撰于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这就是著名的“嘉靖本”,由当地辞官返乡的浙江按察司副使高汝行,历时三年独自编撰完成,现存于浙江宁波天一阁。之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时任太原县知县屈钟岳、教谕谭诚言补编,成书八册六卷。

  在重印明清五个版本的《太原县志》中,最曲折的就是天启版《太原县志》。刘俊英与晋源区、太原市地志办以及省、市图书馆联系,打听到了一些地方志爱好者的姓名、地址,他驱车拜访,结果空手而归。之后,刘俊英用一个多月时间,给全国各大图书馆和各知名院校图书馆打电话,发信函咨询,均石沉大海。

  偶然间,他在山西省图书馆古籍部发现一套上世纪60年代的明代天启版《太原县志》手抄本。刘俊英和工作人员们立刻进行了原样抄录,经过两个月努力,终于见到天启版的基本内容。由于手抄本不能影印成书,必须寻找原件。刘俊英扩大搜寻范围,尝试上网查阅、电话求助,上京津、下江南,偶然得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藏保存有国内唯一的一套明代天启版《太原县志》。刘俊英赶赴南京,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天启版《太原县志》孤本的真容。

  这册《太原县志》孤本封面扉页缺失,脱落14页,缺行少字的页面达50页,近80处字迹漫漶、无法辨认。刘俊英将明代天启版《太原县志》孤本、手抄本资料和明代嘉靖版《太原县志》资料进行一一比对、校准,基本复原了明代天启版的《太原县志》。一年半的时间,刘俊英三次前往南京,对孤本进行拍照,最终完成了明代天启版《太原县志》的影印工作

  D 古色古香 县志成了工具书

  2007年至2012年,一闪即过。经过不懈努力,明代嘉靖、天启,清代雍正、道光、光绪五个版本的《太原县志》终于问世。全书共16卷,分装在两个木函内。持书在手,封面繁体字“太原县志”俊秀潇洒,线装成册朴素典雅。

  嘉靖版——明代嘉靖版《太原县志》,分为3册、6卷、46目类,包括沿革、疆域、山川、风俗、祠庙、寺观、古迹、人物、杂志、集文、集诗等内容,结构严谨,详简有法,是太原县第一部地方志书。

  天启版——明代天启六年,在嘉靖版的基础上“讹者正之,缺者补之”续修成第二套《太原县志》,门类依旧,纲目无增,成书8册、6卷。

  雍正版——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太原县知县沈继贤重修《太原县志》,由高汝行后人高若岐编纂,分纲列目,拾遗补缺,兼收并采,成书4册、16卷。

  道光版——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太原县知县贠佩兰主持重新修撰《太原县志》,该套志书考辨颇详,采摭亦富,体例得当,内容翔实,成书6册、18卷。

  光绪版——清代光绪八年(1874年),太原县知县薛元钊主持续修《太原县志》,该书篇目较少,仅有上、下两卷。

  五版《太原县志》影印本,与古籍保持一致,同时影印本重新进行了分册,明代嘉靖、明代天启版各分上、下两册,清代雍正版分为元、亨、利、贞4册,道光版8册,共计16册。封面、扉页参照清代道光、光绪版的封面样式重新设计。刘俊英介绍,影印版《太原县志》共印刷一千套,无偿赠送给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等。

  今年6月底,晋源区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正式开工,古城东门选址曾参考明代嘉靖版《太原县志》中古人手绘的《县城之图》,城门与历史记载相符。漫步于古城建设工地,刘俊英的欣慰溢于言表:“《太原县志》是晋源文化的根。完成了一件多年的心愿,心里真舒坦!”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