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中山国,汉高祖刘邦时改名为真定府,意为天下太平。一千四百多年以来,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中国北
正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中山国,汉高祖刘邦时改名为真定府,意为“天下太平”。一千四百多年以来,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之一,与北京和保定并称为“北方古镇三雄”。正定古城墙 正定城始建于北周,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尺,上宽二丈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后任知县周应中申动府库银六万余两,征用真定府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工,于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隆兴寺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阁内矗立着高大铜佛铸像,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正定大菩萨。这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有22.28米高,有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开元寺 正定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隋开皇十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诏改今名。现存的建筑是显著的唐代风格。与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开元寺并非采用对称布局,而是塔和钟楼并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为中心的过渡情况。天宁寺 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建,赐名“承天寺”。政和年间始称天宁寺。宋高宗绍兴八年为祀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寺”。现仅存天宁寺大殿。 凌霄塔是正定现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于天宁寺内,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当地百姓俗称木塔。临济寺 正定县城南,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临济禅师塔,它是临济寺唯一幸存的寺庙建筑,是临济寺千年兴衰的见证。临济禅师塔又称慧照澄灵塔、义玄禅师塔、澄灵塔,是保存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舍利的灵塔。1983年,临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该塔为辽金时代遗物,因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成为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正定的历史名人】 辉煌的文化造就了人才辈出的正定。仅列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就有7位:赵佗、赵云、范仲淹、李杲、苏天爵、白朴、梁清标。 四位正定历史名人,两个百岁两个完人。名人中百岁非常少,在中国称为完人的非常少,而在正定有两位百岁老人:一是个百岁帝王赵佗、一个是百岁院士张香桐。两个完人一个是常胜将军赵云,一个是一代名臣范仲淹。 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城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责任编辑:胡翠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