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孤堆底村:孤山脚下的净土田园
时间:2014/2/28 11:12:00 来源: 山西日报 作者: 记者 李全宏 实习 浏览量: 1618
冬日下午的阳光将小山村分出明暗。湛蓝的天色,与村中青绿的碧瓦交相映衬,乳白色涂墙与山庄简明淳朴的主色调相得益彰。北依巍峨太行,南俯名山王屋,析城山东麓,余脉脚下,群峦起伏的四山环绕下,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孤堆底村坐落其间,幽然娴静。
一个村,一座山,一股水,一个人,每一个村子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山因村秀,村以山名,村东有一孤山,千百年来,形如鸡蛋,独卧苍穹。引用《金锁玉关》的记载,古有“二龙戏珠”“十山九回头”之说,孤山乃“金鸡抱蛋”的罕见地貌。
馒头山——这是村子里咿呀学语的孩童赋予孤山的新名词。巷子口,几个半大的稚嫩小鬼正在戏耍,随着他们胖嘟嘟粉嫩嫩的指尖远眺,孤山外貌颇具几分神似。在他们无邪的眼中,孤山宛若餐中的馒头一般,寓意着丰收也好,充满灵性也罢。率真纯朴的心态,与世隔绝的境界,拂动一草一木,迈过一砖一瓦,孤堆底正摘下朦胧面纱向游人一步步走来……
逢春暖花开之际,孤山四脉,方圆500亩马榴花开,游人如织,群色耀眼,蜂蝶与秀山共舞,奇香与绿色交汇,遍野争相披锦绣,群峦青翠落人间。在这里,登高望远,踏春尽兴,动手植树认养,悠自采摘野菜,拔灰菜小蒜,做马榴花小吃,在浑然天成的自然氧吧中洗涤身心,净化灵魂,品尝纯绿色蔬菜瓜果之余,感受农家风情的无穷魅力。
村侧古西沟河道,自西向东蜿蜒,村南三百米石崖之下,南泉古井的辘轳老轴,在侧畔涌动的叮咚泉水中,不知已流过多少个岁月。泉水冬温夏凉,甘泽入口,特殊的地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益寿之效受到很多外乡人的青睐。一眼泉,一口井,大自然用它的恩泽哺育着孤山脚下的淳朴素民。
日暮余晖,沿村边的龙江水库漫步,闻一闻泥土清香,听一听蛙叫蝉鸣,赏一赏乡村月色,那种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尽在不言中。而当夜幕降临后,村文化大院里那欢快的旋律又响彻了寂静的夜空,村民们在悠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游人围坐在篝火旁,哼起悠悠的山歌,红彤彤的火苗映红了他们花一样的笑容……
有田就有埂,有埂必有桑,春来一片绿,冬去一线白。阳城作为全国著名的蚕桑之乡,名冠古今的阳城蚕茧,使得蚕桑业一度成为阳城的经济支柱。而孤堆底的先民们在传承蚕桑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相融渗透,桑、蚕、丝与诗、礼、俗文化符号的交织,铸就了蚕桑习俗千年的内涵。
村北岸崖,蚕桑民俗文化园。原木为梁,青石为墙,抹以石灰白墙,精致之余,感叹远古先民的细致纯朴。走进大殿,恍若信步在蚕桑文化的史卷中,一幅幅壁画,一张张织机,一缕缕蚕丝,从嫘祖教民养蚕,圣王桑林观桑到蚕茧脱丝,缫丝技术的发展,折射出农耕文明下的盛世辉煌。时至今日,传统蚕桑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农耕织景也已逝去。值得庆幸与欣慰的是,村里已经将古老的蚕桑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中延续与传承。
谈到孤堆底村,不能不提到一位红色先驱,党的好干部——孙文龙。1931年出生在孤堆底一户普通农家的孙文龙,早年参加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优越的省委机关回乡支援农村建设,历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鞠躬尽瘁,积劳成疾,1982年因公殉职,逝于任上。他亲民为民爱民,廉政勤政善政,深得三县人民的爱戴,因而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蚕桑书记”“粪篓书记”,被誉为“太行山上的焦裕禄”。
青石为骨,绿树作衫,集清代建筑、现代景观于一体的孙文龙纪念馆肃然屹立在孤山脚下,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完全由社会各界和村民们自发捐资修建的纪念馆。馆内外松柏林立,满目青翠,香花槐、黄金槐柔枝曼舞,馆内深处,碑林叠嶂,梯次环绕,汇集了全国罕见的碑林建筑群,丹青流韵下的碑林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
孤堆底村,一个红色资源和绿色产业深度融合的美丽山村,在南太行山深处悄然绽放。旅游小贴士
●怎么去:驾车走晋阳高速,阳城出口下,至县城,经河北镇,沿乡道驱车20分钟即到。
●怎么住:目前,孤堆底村已开发了7家乡村农家乐,日接待能力近200人次,也可以回到邻近的阳城县城住宿。
●吃什么:独特的农家菜:洋槐花蜂蜜炒野菜、清炖土鸡、老圪生、油圪朵,以及柿子饼、酸枣、红果等野味。
●玩什么:领略蚕桑习俗非物质文化遗址、夏季生态采摘园区自主采摘、孙文龙纪念馆瞻仰红色精神,傍晚在附近的水库乘舟垂钓,夜幕临近还能领略到独具特色的红色篝火晚会。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