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名城名镇频道首页 名山大川 旅行指南 文化遗产 文明古迹 名村 名镇 名城 贤达名流 地方特产 红色旅游 万景台 历史渊源 古建园林

古建筑"异地迁建"的短板:生态原貌无法复制

时间:2013/6/9 11:49:00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单颖文 浏览量: 1217

浙江龙游的鸡鸣山民居苑,是全国仅有的两处古建筑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之一,今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征地100亩,对亟待修缮却无法就地保护、

浙江龙游的鸡鸣山民居苑,是全国仅有的两处古建筑“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之一,今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征地100亩,对亟待修缮却无法就地保护、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30多幢古建筑实施异地保护。二十余年来,鸡鸣山民居苑里完成搬迁复建的古建筑共41幢。

“迁建是古建筑保护新的探索模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抢救性’保护。”现已离世的中国文物界泰斗罗哲文是鸡鸣山民居苑“异地迁建”工程的提议者。事实上,异地保护存在不少“短板”,首当其冲的就是无法复制老建筑的生态原貌,一些蕴含在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失。其次,还有修缮资金的不足、专业保护团队的缺失等等,这些都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

每次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只要手机一响,钟金柱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是不是哪幢老房子有损坏?”

钟金柱是浙江衢州市龙游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风景旅游管理局副局长,分管文物保护工作。龙游县毗邻安徽、江西、福建三省,有着2230多年的建县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商帮,在故里建起了一座座深宅大院,虽然历经沧桑,目前仍保有大量带有当地特色的徽派古建筑。据2011年12月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统计,具有较高文物价值、需重点保护的古建筑,龙游就有1170处。今年3月5日,县里又有6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其中,包括全国仅有的两处古建筑“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之一——“鸡鸣山民居苑”,(另一处为安徽歙县潜口民居),以及人工开凿的地下古建筑群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其余还有实行就地保护的文物建筑,如“三门源叶氏民居”和“三槐堂”等。

由于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在村民们心中还未完全觉醒,常要“游说”村民的龙游县博物馆馆长雷栋荣说,协商工作相当耗时耗力,有时一户人家他们一谈就是几个月,每晚谈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常有的事,“很多文物贩子都对我们当地的古建筑虎视眈眈,甚至漫天开价,以致一些不明就里的村民,给我们的保护工作造成许多人为的阻力,他们等得起,老房子可等不起”。

争议中的保护使命

保护古建筑不是保护这个建筑本身,而是把它所蕴含的时代记忆一同留存下来。

走进龙游鸡鸣山畔的民居苑,宛若进入了古村落——祠堂、民居布局考究,读书楼、戏台一应俱全,还有凉亭、古桥、牌坊点缀其间。“这里每幢建筑、每个景致的位置,都参照了古村落的形制。”钟金柱说,上世纪90年代龙游县政府征地100亩,请浙江省考古所古建筑研究院进行规划,并列出了亟待修缮却无法就地保护、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30多幢古建筑实施异地保护,“迁建过来的都是龙游县境内的当地无法保护的古建筑,我们不想有留下‘弃婴’的遗憾”。

为了留住古韵,鸡鸣山民居苑里的祠堂和民居都是迁建保护的古建筑,连青石路板都是向村民征集来的,唯有茶楼、廊桥等少量配套设施才是新建的仿古建筑。“慢工出细活,二十几年来,民居苑里完成搬迁复建的古建筑只有41幢,这也足以说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迁建保护的慎重。”雷栋荣说。在他位于鸡鸣山民居苑内的办公室,书橱里、桌面上摆满了资料:规划图、复建施工图、工程资质审核表、验收资料等一应俱全,还有不少记录建筑修复过程的光碟。从资料来看,在拆迁之前,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对每一幢古建筑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测绘,对整个古建筑的所有构件进行拍摄、编号,编制好迁建保护方案,力求搬迁后最大限度地“原装组合”。“因为这些古建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所以修复工作都是在国家、省文物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请具备相应文物保护资质的工程队作业的,以保证在修复过程中不产生‘二次破坏’。”雷栋荣说。

精耕细作之下,鸡鸣山民居苑里已逐步复建起多个朝代的古建筑,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大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附于建筑之上的石雕、木雕、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但是,迁建不是古建筑保护的最终目标,而是在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时才采取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雷栋荣看来,异地保护还存在不少“短板”,首当其冲的就是无法复制老建筑的生态原貌,一些蕴含在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也会随之消失,“保护古建筑不是保护这个建筑本身,而是把它所蕴含的时代记忆一同留存下来。” (责任编辑:孙自军)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