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经商科教频道首页 经济 科技 教育 商业 研究争鸣 趣闻轶事 知识问答

清朝经济

时间:2013/11/14 10:18:00 来源: 中华五千年网 浏览量: 1611

清初的赋役除去地税、丁银之外,还有漕粮、白粮、经费、火耗以及各种杂项的差徭。火耗是从明代继续下来的在正粮项外的一种额外的加征,这项赋银主要是饱地方官吏的私囊,并不

    清初的赋役除去地税、丁银之外,还有漕粮、白粮、经费、火耗以及各种杂项的差徭。火耗是从明代继续下来的在正粮项外的一种额外的加征,这项赋银主要是饱地方官吏的私囊,并不交给政府。康熙时,全国各州县官吏对火耗任意加增,视为成例,“重者每两至四五钱”,甚至“税轻耗重,数倍于正额者有之”。当时地主富豪可以设法免交,而受害的多是贫苦的农民,农民因火耗过重,以致流离转徒。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河南宜阳、渑池、阌乡一带以亢挺为首的农民,举行了反对征火耗的武装斗争,农民围攻县城,捉走县官,虽“总督、总兵不能压平”。雍正二年(1724年),清朝施行了“耗羡归公”的办法,规定火耗每两不过二钱,由政府划一征收入库,然后再另给官吏“养廉银”。这项措施也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的统治时期,农业生产比以前有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奏销册统计,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江南等地的耕地面积比以前都有一定的扩充。山东、河南比顺治时期各增约二百万余顷。江南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九十五万三千余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一百万顷,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一百五十余万顷。抛荒最多的四川地区,顺治十八年才一万余顷,到乾隆十八年已增至四十五万九千余顷。

  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是鸦片战争以前最主要的手工业。在康熙、雍正和乾隆的统治时期,作为农村副业的绩麻、纺线、养蚕、织布、缫丝都有了普遍的推广。原来以缫丝织布知名的江南、四川、福建、山东、湖广等地的家庭手工业此时更加发达。与明代一样,湖州的丝和松江布都是“衣被天下”,甚至还销行到国外。陕西、江西和贵州等省,在雍正、乾隆年间缫丝、织布也兴旺起来。用柞丝织绸的技术在乾隆时由山东传入贵州,织成的“茧绸”,闻名全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维族、蒙族的毛毯,苗族的苎布、皮布、土花布、洞锦,僮族的僮锦,当时都是极精美的产品。

  除去缫丝织布以外,作为农村副业的藤器、竹器、柳条器、造纸、陶器、制糖、制茶等家庭手工业,也都相应地发展起来了。

   商品生产的发展促成了全国各地商业的繁荣。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许多城市恢复了明代后期的繁盛,有些城市,如南京、广州、佛山、厦门和汉口,则较明代更加发展。长江沿岸的无锡是著名的“布码头”,汉口是“船码头”,镇江是“银码头”③。佛山虽是一个小镇,但是在乾嘉之间,商铺、市集、作坊如林,共有六百二十二条大小的街巷①。而汉口镇更是“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粮食之行,不舍昼夜”,而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

  随着清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茅也在缓慢的发展。这表现在某些手工业生产中包买商的活动比明代更加活跃,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作坊和手工工场比明代更加增多,它们主要出现在江南和广东地区。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