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 神农氏 以 姜水 成,葬于长沙 茶乡 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 株洲 市 炎陵县 炎帝陵(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in Zhuzhou)。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 神农氏 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
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in Zhuzhou)。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渊源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来后人为缅怀炎帝丰功伟德所形成的一套祭祀活动。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禅和蜡祭、傩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蜡祭是原始先民在腊月里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传说,在蜡祭的前一天,先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盛大的傩舞。傩舞源于驱疫除鬼仪式,是一种装扮成能能威慑病疫鬼域的面具舞蹈,常常由骠悍健美的青壮年男女戴着与氏族图腾、族徽标志有关的面具,随着傩乐起舞,以表达期望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心愿。
自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鹿原陂(在湖南炎陵县境内)”起,人们就开始地运用多种祭祀方式祭奠炎帝,缅怀炎帝的丰功伟绩。炎帝神农氏成为先民心目中最尊贵和崇敬的始祖。从那时起,先民对炎帝的祭祀仪式越来越隆重。各种祭祀典礼见诸于炎帝陵。除了蜡祭、藉田和祭祀先医之外,祭祀炎帝陵成为重要的祭祀形式。炎帝陵祭祀,见诸史料始于唐代,《路史》曰:“有唐尝奉祀焉”,而民间祭祀炎帝陵则历史更为久远。
官祭
官方祭祀称之公祭或告祭。炎帝陵祭祀,见诸史料者始于唐代,据唐代旧史《路史》说:“有唐尝奉祀焉”。最早有记载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致祭”,并“在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对炎帝陵祭祀从未间断。有史记载,明代15次,清代达38次。历朝历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为主,此外还有告禳灾除患、靖边军功、亲政复储、万寿晋徽、先人后事等。据《陵县志》载,古代官方祭祀炎帝陵,其声势浩大,仪程
炎陵县炎帝陵祭祀大典 复杂、讲究。择定祭期,告祭官前期致斋三日,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礼相迎。告祭官至,各官着朝服跪迎,地方官恭奉御祭文、香、帛安置于龙亭内,迎至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御祭文、香、帛、龙亭由午门入至祭所,钦差官及陪祭各官着吉服由东门入,行一跪三叩礼。祭期前一日,由告祭官司与陪祭官监视宰牲,在陵内进行演礼。祭日四鼓,地方官率领由礼生、执事人、陈设、乐工等组成的礼仪队伍齐集于陵外,五鼓时,告祭官、陪祭官着朝服田东门进入陵内,执事人击鼓三声后,告祭官、陪祭官就位,照部颁布礼,主要的颁布礼是上供烛、奏乐章、迎神、初献、亚献、终献等,告祭宫、陪祭官颁礼完毕,退由西门出。每次官祭都会刻碑文昭于世人。 主祭官是由皇帝亲自选定的,祭文由翰林院撰写。祭品有祭绛香、沉速香、黄绫寿币、龙亭、香帛、御仗等,由户部和工部置办,礼部行文咨取。告祭官从京城启程的日期由钦天监择定。启程前,皇帝斋戒一日,并亲阅仪式,亲授祭文香帛。告祭官至州县后。由地方官陪同前往炎帝陵,祭前斋戒三日,各种礼仪要进行现场演炼。每次祭祀之后,随即镌石铭碑,以示纪念。御祭官将碑文拓片带回,向皇上复命。十分有趣的是,受命祭陵的官员,无不留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祭祀之后,都要游山赏水,撰文赋诗,尽兴而归。有的复命后,举家迁移,在此购地置业,安家落户。炎陵欧阳氏之祖欧阳林启,为五代时后晋礼部尚书,祭陵复命之后就在硏水河畔建宅落户。炎陵霍姓之祖霍卷嵩,为元代顺天府通判,随大学士阿沙不花谒祭炎帝陵,“见酃邑山水秀丽,人文尔雅,复命后致仕余干,元至治三年携子同迁酃邑康乐乡里二都”。民国时期,炎帝陵祭祀由省、县政府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40年,由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委派秘书长李杨敬致祭,告捍卫湘土、抵御外侮的决心。这次祭祀对于鼓舞民气,团结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御碑园即据此而建,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含碑廊、九鼎台、《神农功绩图》照壁等。东西碑廊各长40米,廊壁刊历代御祭文碑51块,刊宋、明、清及近、现代记事文碑5块。
在记事文碑中有一块十分特殊的碑,是以胡耀邦讲话为内容的《为人民
炎帝功绩图壁画 多做好事碑》。这是1962年12月上旬,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来到炎陵县(时为酃县)作社会调查,拜谒炎帝陵后第三天在炎陵县机关党员干部会上发表的讲话。东西碑廊之间的九鼎台,有石鼎九只,每只重1.11吨,象征国家统一、金瓯无缺。碑园北面是《神农功绩图》弧形照壁。壁画长40米,高1.5米,由228块青石板镶成。壁画以炎帝功绩为主题,以原始先民从渔猎到农耕,从穴处到定居这一历史性转变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为背景,采用线雕手法创作而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炎帝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伟大实践和高尚情操。 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演变至今,主要有公祭大典、告祭典礼,其中又分迎宾仪式、引导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开午门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签名仪式、捐赠仪式等等,
炎陵县炎帝陵祭祀大典 祭祀仪程为序曲、敬香、敬花篮、敬供品、开午门、谒陵、揭碑、礼成等。在仪仗队伍方面也有很大变化,炎帝陵祭典现有的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的五谷耒表演队,炎帝陵祭典现有的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的五谷耒耜表演队、三牲五谷时鲜供品队《炎帝颂》大型歌舞表演队、祭祀乐曲演奏队、神农锣鼓队、祭祀锣鼓队、祭祀幡旗队、民间唢呐队、龙狮朝圣队、牛角吹奏队、56个民族队以及圣火采集手等等。官方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多在清明、得阳和重大节日举行,特别是得阳节,株洲市都举行“炎帝节”,以炎帝陵祭祀活动为重点,开展一系列文化、商贸交流活动。 民祭
炎帝陵民间祭祀以告祭为主。祭祀时间多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令、节庆(除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回归日、喜庆月、丰收年、炎帝节等),此外,每逢炎帝生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陵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会汇集于炎帝陵,祭祀炎帝,祈民间祭祀
福求平安。民间祭祀仪式有墓前牲祭、上香敬供、跪拜祈福、许愿求应、还愿祭拜等等。每年正月,各地民众争相在炎帝陵宰杀牲畜,供上果品、美酒,向始祖行三拜九叩之礼,献香燃炮,传说这样就能得到始祖庇佑,一年顺顺利利,所以每年正月炎帝陵香火尤为旺盛。民间祭祀对祭时、礼程亦十分讲究,通常拜祭始祖前都会洗梳干净,行跪拜叩首之拜之祭过炎帝后,将自己的心愿和所求写于帛或纸是,用线系于小石子等重物一端,抛挂于炎帝陵内的古树上,祈求炎帝保佑愿望实现。 祭式
文祭
文祭有祭文、颂文、碑文等,从古至今,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中文祭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祭即官方以祭文的形式告祭始祖。祭文格式规范,主要内容为歌颂炎帝功德,祈福明志,由于多写于帛上,故称之为帛书,每次官方祭祀均先由主祭人在炎帝陵前恭读祭文,读后,由主祭人将帛书点燃焚烧,完成文祭仪程。
物祭
民间祭祀一直以物祭为主,其祭品多为牲、畜、果品。官方祭祀中,物祭则种类繁多,特别是古代官方祭祀,祭品有牛、羊、猪、稻、黍、榛、干鱼、鹿脯、粟、白饼、黑饼等近30种,祭器也包括爵、俎、登等10余种。现代炎帝陵祭典保留了传统的物祭程式,物祭虽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种类的仪式上却简单许多,敬献的供品主要有三牲(牛、猪、羊)、五谷(稻、麦、梁、粟、豆等五谷杂粮)、时鲜(祭祀时节的新鲜水果)、中草药,还有社会团体,个人在弘扬炎帝文化、继承炎帝创造精神,生产、生活过程中制造的各种实物产品,如酒、茶、药、农机产品等等。
火祭
炎帝又称火德王,因此火祭是现代炎帝陵祭典经常举行的一种生祭方式,主要有击石取火(由圣火采集手用的击火石在圣火台击石取火)、药龙喷火(九条中草药扎成的药龙围绕圣火台巨石,向巨石喷出大火,点然炎帝圣火)等,圣火的点烯是对先祖的告祭,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自立,追求光明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许多大型的体育比赛都会在大型炎帝陵祭典活动上采集圣火,进行圣火传递活动。
乐祭
乐祭多在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中出现。祭祀乐曲代表性地古有《哭皇天》、《朝天子》,现有《炎帝颂》、《祭炎帝》。在应用上,主祭人进入祭祀广场,鼓乐齐鸣,以唢呐为主,奏《大开门》;向始祖敬献三牲、五谷、时鲜,用丝竹乐奏《普安宁》;敬高香、花蓝,小乐奏《快板令》;击鼓九通,鸣金九响,大乐奏《哭皇天》;礼成,大乐奏《朝天子》。除演奏祭祀乐曲外,还有歌祭和舞祭。歌祭即祭祀仪程中在炎帝陵前大声歌唱颂扬炎帝功德的歌曲;舞祭多为跳起展示歌颂炎帝功德的各种舞蹈。
龙祭
炎帝是中华始祖,自古以来华人以“龙的传人”自谓,故龙祭在炎帝陵祭典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炎陵民间一直流传着炎帝下葬金龙迎柩的故事,所以,在炎陵的民间祭祖活动中,必少不了龙祭。传说,炎帝教先民将稻草、蓼叶、花草等扎成龙形舞动,欢庆丰收,夜间则在龙身上插满香火,烧死蚊虫,驱赶邪害。炎帝死后,先民们便在丰收、节庆的日子用舞龙的方式祭拜炎帝,表达感激之情,由此,诞生和演变了炎陵当地独有的“火星龙”、“三人布龙”。到今天,炎帝陵祭典龙祭的其种类和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既有独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龙和草药火龙、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极的阳阴龙,又有代表56个民族的56节长龙、代表5大洲华侨的5色龙,还有蕴含时代感的现代竟技龙、人龙、飞龙等各种特色龙。龙祭时,结合24节气的24节令鼓、神农锣鼓和南北狮演绎龙狮朝圣,寓意中华民族团结向上、蓬勃发展的龙的图腾。 价值
历史价值
炎帝崩葬炎陵鹿原陂后,世人对他的祭拜就一直未间断过,炎帝陵祭典从最初的蜡祭、傩舞等开始,经过不断演变,距今也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的,因此研究好各个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能从客观上更好地认识中华五千年发展史,更好地继续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价值
炎帝首创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启商贸文化,创民族音乐,开展了大量社会生产实践。后人为缅怀炎帝先祖而进行的祭典活动,其中的仪式、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均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正是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炎帝陵祭典成为华人世界令人瞩目的代表性祭典活动,极具开发潜力。
社会价值
炎黄子孙祭奠炎帝,表达的是华夏后裔对炎帝精神的崇敬之情。炎帝精神即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到今天,这种精神已升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扩大炎帝陵祭典的社会影响力,能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炎黄子孙的归属感,激发炎黄子孙同心协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而努力奋斗,有利于祖国统一,社会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李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