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VS莫罗 第一次去中国雕塑家徐彬的工作室,马上被他正在创作的一批以传统佛教为主题的作品吸引。这是一批拉长的佛像,造型依据是南北朝前后的中国传统佛像的造型,却因为拉
徐彬VS莫罗
第一次去中国雕塑家徐彬的工作室,马上被他正在创作的一批以传统佛教为主题的作品吸引。这是一批拉长的佛像,造型依据是南北朝前后的中国传统佛像的造型,却因为拉长,而改变了原来的意义,突显了另外一种价值观。我的看法是:作品呈现了雕塑家徐彬对人生终极的宁静般的情怀,代表了他透视世界末端时所持有的内心沉思。
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从东汉明帝梦佛算起,后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冲突与融合,达成了一种与本土文化的持久对话,而最终成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并在唐宋以后与儒道互补,形成儒释道三家合一的精神内核,影响了此后中国文化的走向。就佛教而言,南传佛教成为印度境外最重要的分支,中古以后成为东方宗教的一门显学,形塑了中国乃至亚洲的世界观,是东方想象的重要内容并传承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信仰问题日益突显,佛教遂成为国人对价值思考的对象,成为走向永生世界的人生“桥梁”,以及承载恒定境界的思想平台。雕塑家徐彬的作品,正是这一思潮的具体体现。
在这里,徐彬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圆融,一种包含终极的真正的完满,一种仰望星空的永恒敬畏。
在我看来,莫罗首先是继承了来自米开朗基罗的石刻传统,坚持与石材的对话,通过改变石头的形状,来寻找内心情感的对应。其实,莫罗在与石头对话的同时,又让思索返回到前意大利时代,那是一个让所有意大利人自豪的罗马时代,一个歌颂英雄、也不断地出现英雄的世俗时代,更是欧洲历史辉煌的统一时代。罗马在世界史中的地位早有历史学家来定评,用不着我这个从事艺术批评的人多舌。罗马之后,欧洲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中,统一成为所有欧洲人的梦想。正因为这个原因,罗马成为一种神圣的想象,伴随着一种英雄式的回归,而让历史上的众多艺术家得到发挥心智才华的机会。从这个意义看,罗马属于全体艺术家,是一种灵感的起源,更是一种对艺术思考的出发点。
莫罗坚持用石头说话,一方面,他要寻找石头质感的意义,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说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他通过对罗马武士的想象,试图寻找甚至恢复一种史诗般的悲剧力量。他的工作是雕凿,他的思考是激励,他的对象是英雄,他的结局是内里的情绪扩张。把莫罗和徐彬放在一起,一个是雕凿,是在坚硬的石头中寻找温度,然后在温度中重温英雄般的史诗岁月,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力量。一个是揉捏,是通过双手,一种皮肤的接触,拉长曾经被固置为圆形的东方佛像,让哥特式的激情贯注作品的内里。
(责任编辑:孙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