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琴棋书画频道首页 传统音乐 古代舞蹈 对弈 书法 篆刻 中国绘画 研究发现 艺海拾遗 知识问答

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思考

时间:2012/7/20 16:25:00 来源: 中国音协网 作者: 余施洁 浏览量: 1492

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在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传承与发展、借用与创造,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条适合本国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在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传承与发展、借用与创造,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条适合本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道路。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其生命力是创新,只有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与时代的观念相结合才能被大家所接受。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传统音乐,其核心是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传承和发展才是顺势而合之道。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思维方式;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琵琶曲《十面埋伏》,古筝曲《西楚霸王》等等。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当今社会,新技术、新观念的应用已成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特征。
、东、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
1.从文化的观点看
人、社会、自然构成一个世界的有机系统。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任何民族的音乐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脱离不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中滋生的民族精神。音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各个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民族精神的创造集合,世界性的音乐文化是不可能形成的。
在当前,中国与世界文化增强交流的同时,大量的西方音乐观念和作品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些短视的创作者会在当今中国音乐界巨大的“西风”声浪中淹没,只是一味的推崇西方音乐流派、音乐大师,面对中国的音乐风格、音乐精品漠视,不能在吸收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学习和发扬光大,这对培养具备有民族责任感及中国气质的当代音乐创作者是有害无益的。
中国是典型的东方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构成世界东、西两大文化的主干之一。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在地球村里,东、西方文化犹如—个人的左脑和右脑,犹如地球是由东、西半球构成的一样,是—个完整事物的两个方面。
2.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看
西方其思维传统注重机械的、线性的、个体的。它重视分析、实证、精确和系统的逻辑与判断,强调“主客二分”的二元世界观,主张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所以,他们的音乐作品运用理性的思维,从西方宗教音乐发端而以严格的节拍记谱法和统一的和声理论为基础。它一方面拓展了音乐的多声部张力,完善了音乐的逻辑性结构,另一方面却使旋律、音色和节奏的发展以及音乐的个体表现力受到了制约。
东方传统思维擅长辩证的、圆道的、整体的思考。它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强调整体性、连续性、无形性和化生性。在这些方面,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则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灿烂音乐遗产向我们展示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可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不能简单孰优孰劣加以评判。
3.从历史角度看
东、西方音乐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就在古老的中国属于滞留状态的几百年里,西方恰恰经历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西方历史的序幕,并造就了近现代音乐的辉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随着中国走向工业化的道路和人文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中心”和“中国音乐落后论”的巨大压力,正因为两者的反差,更加需要“以他山之石,攻我山之玉”,需要东、西两种倾向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实现结合。而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扩展,为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与合流提出了更为现实的可能性。
因此,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文化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对中国古代以及民间音乐艺术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创新,才能使中国的文化更好的借助音乐这一媒介传播于世,而拒绝把中国传统艺术简单粗暴地强行置入音乐创作中。当前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使复制、拼凑旋律广泛出现在现代音乐中,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文化的传承其生命力是创新,只有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与时代的观念相结合才能被接受。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音乐,其核心是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传承和发展才是顺势而合之道。
二、传承和发展的关系
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传承是本原,发展是其走向。传承就是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需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深层的理解与关注,需要立足于透过其形式之实把握其精神之真,并保护和推广。所谓音乐中民族性的体现,即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本素材,为蓝本,多借鉴国外一些精妙音乐的内涵,多留心国际音乐审美趋势,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形式上升华,形成同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并非简单地在乐曲中引用民族性旋律,在配器中运用几种民族乐器等手法,未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理解太过肤浅。现代音乐家陈其钢的作品《蝶恋花》,在乐队的编制上特别安排了琵琶、二胡和古筝,还别开生面地加入了西洋和京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女声唱法。无论是二胡与大提琴,还是花腔女高音与京剧演员,都可以说表达到了极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梅西安评价这部作品是 “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创造和极高的才能,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欧洲音乐构思的完美融合”。 
三、借用与创造的关系
在现今音乐界内,业已形成的创作经验在文化策略与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使旋律的“借用”大量出现,从商业角度来考虑,商业运作的要求就是以最少的投资(包括风险的承担)谋求最大的利润,对成熟文化的借用,对已形成相当接受度经验的模仿,正符合商业音乐运作的要求。
数个世纪以来,己沉淀为公众听觉记忆与审美尺度的丰富听觉遗产,经过长时间的汰选,公众层面的消化,所形成的大众化,能轻易的与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而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又能轻易被公众解渎,在追求更快、更多的获取商业成功时,任何一个既想从商业机制中谋利,又想保持个人创作独立性的音乐人,把目光投向对大众听觉经验的借用与再创作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艺术性与商业要求在此达成共识,当前“新民乐”的繁荣,就使欣赏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极易产生共鸣。
四、中国传统音乐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思考
中国传统音乐的宗旨,就是以音乐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作为联结东方同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空间差的桥梁,作为联结古代与现代不同时代审美需求时间差的桥梁,使中国传统音乐打开同世界文化隔绝,同现实生活隔绝的封闭状态,从而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取得开放性发展。
中国音乐文化的时代特征与民族性并不矛盾,“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民族性”不等于“局限性”。纵观世界各国对于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与各个国家文化、经济的背景相关连的。例如,南美人把他们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做了流行化处理后,在全世界取得了巨大成功。爱尔兰人除了把他们的民族音乐录成一张张的发烧天碟之外,更是把他们的舞蹈弄的全球风行一时。而美国则出了很多类似DEEP FORST这样的音乐,恨不得把全世界民族音乐都变为已用,美其名曰“世界音乐”。日本音乐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伸展日本民族心理,如富土山、樱花和独特的日本悲剧气氛给日本音乐创造了广阔的音乐空间,并形成独特的日本风格。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道路。因而,日本音乐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蕴含深邃的东方文化精神。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在八十年代初就说过:“民族文化的保存、发展、前进,关系到能不能有效的吸取和消化外来文化的问题。在开放过程中,外国的东两不但要进来,而且会冲进来,像潮水一样,假如我们固有的东西不能保住,不能在自己根基上发展前进,那么在文化上可能成为外国文化的附庸。任何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不管它在物质方面如何发达,它在精神文化方面必将成为外国文化的俘虏,其结果无疑是悲惨的”。钟老先生十几年前的—番话,今天听来依然发人深省!
音乐文化的观念是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冲击人的审美观念,反之,音乐形式的超前也会引领商品经济繁荣,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音乐人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创作灵感,确立创作思路,憧憬创作理想,而不是闭门造车,在斗室中苦思冥想。目前从国内的创作现状来看,许多音乐人只追求创作形式上的哗众取宠,不知所云,甚至众多的音乐人为达到名利双收,热衷于参加各大赛事,拿某某奖项,而失去对生活的真挚理解。
在中国大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注重生活,消化和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发展自身的竞争力,以警惕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平演变”战略,抵制西方“文化殖民主义”,这是我们当前音乐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种时代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迫使我们每一位音乐人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去思考面对传统的传承和外来文化的借鉴以及面对广阔空间的创新,逐步调整和规范中国音乐创作,标准化地推广中国音乐。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叹咏百年[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2]曹本治,乔建中,袁静芳.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王岳川.全球化与中国[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4]沈洽.民族音乐与文化国策 [J]. 钢琴艺术,1998年
[5]金成俊.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6]陈岩.琉球·中国音乐比较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