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汉族民间歌曲按音乐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田歌、小调、 舞歌、渔歌、礼俗歌、儿歌、生活音调等九类。 中国各少数民族因地理、历史、人文、语言的不同
中国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汉族民间歌曲按音乐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田歌、小调、 舞歌、渔歌、礼俗歌、儿歌、生活音调等九类。
中国各少数民族因地理、历史、人文、语言的不同,除有与汉族大体相似的劳动歌、
山歌、舞歌、习俗歌、儿歌类外,情歌、叙事歌、宗教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号子
号子有悠久的历史,在劳动中产生并伴随着劳动过程演唱,其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相连。按不同作业场所又分林业号子、农事号子、船工号子、渔民号子、建筑号子、运输号子、作坊号子等多钟。其音乐形式以铿锵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属典型。
如黄河船工号子、三峡川江号子、东北森林号子、江浙插秧号子等。
少数民族的劳动歌类按生产方式的不同,生活在绿洲的农业民族,如土家族的"薅草锣鼓"、羌族碾场时所唱的"打连枷"、"牛佬佬调"等;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如哈萨克族、裕固族所唱的"奶幼畜歌"、"牧驼歌"等;生活在海洋、林区的渔猎民族,如满族所唱的"跑南海"、京族的"出海歌",以及一部分手工劳动所唱的歌,如朝鲜族的"舂米索裹"
、"纺车打令"等。其音乐形式与号子不尽相同,曲调性较强。
山歌
山歌流传地域广泛,一般在山间旷野申演唱。其音乐形式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曲调高亢等特征。如西北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各民族喜爱的"花儿"
;陕西、山西的"信天游"、" 爬山调"、"山曲";安徽皖南的"挣颈红"; 江西同国山歌、湖南衡阳山歌、 广东客家山歌等。
少数民族的山歌类民歌多出现在高原、山区和在大草原丛事畜牧业的民族,如藏族的"拉鲁"、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等。其音乐形式喜用节拍自由的散板,呈现出奔放、
高亢、激越、旋律跌宕起伏的特色。蒙古族长调中有一种在隆重场合才演唱的古老的歌,蒙古语称"潮尔"。
田歌
田歌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农民们,在水田劳作时唱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曲,多在农忙季节的田陇间歌唱。最典型的演唱形式是由专门的歌师傅演唱,并用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曲式结构长大,曲调众多,且具有联曲体的特征,如
浙江"嘉善田歌"、江苏的"栽秧号子"、上海的"田山歌"等。其名称与类别很多,如栽田锣鼓、薅草锣鼓、车水锣鼓、畈腔、挖山鼓、挖地鼓、叫歌锣鼓、花号子等。
小调
小调广泛流传在城镇乡村中,其曲词较固定。曲式结构规整,曲调细腻婉转。因职业艺人与文人墨客也曾参与填词、
度曲,从而使小调的词曲更加完美,其中有的曲调已形成曲牌,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变体、如"茉莉花调"、"孟姜女调"等;一些明清时期的小调海发展为曲牌连缀体或套曲形式,如山东的"五大调"。山西同县的"昆曲"、山西左权的"大腔"等。
舞歌
舞歌是且歌且舞的民间歌曲,其曲调的律动感、节奏感较强,大多是在民间喜庆、节日集会试演唱,在我国北方习称"社火"、"秧歌调"、"花会歌"等;在南方地区则称"灯歌"、"采茶调"、"花鼓调"等。根据舞蹈形式的不同,还有大连厢、花棍、莲花落、高跷、龙船、花船、送麒麟、十不闲、太平鼓等。
中国各少数民族皆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极富特色又极具魅力。如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集体歌舞)、"来派尔"(小型歌舞),羌族的"撒拉耶"(耍龙灯调),藏族的"跳锅庄"、"弦子舞",纳西族的"阿裹裹"、"窝热热",侗族的"多耶"、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鄂温克族的"奴克该勒",鄂偷春族的"吕日格仁"等等。
渔歌
渔歌是泛指反映渔民生活的歌,其音乐风格优雅平稳,结构短小,主要流传在沿海、沿江河的部分地区。广东、福建一带,把在水上生活的渔民习称为" 民",故称渔民所唱的歌为" 歌"或"鱼诗调"、"咸水歌"等;还有湖北、湖南等省湖区的渔歌、潮汕地区的"南海渔歌"等,都以唱渔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为内容。也有的地方将渔民唱的歌称"船歌"。
(责任编辑:李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