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赫哲族的萨满舞发展

时间:2013/9/9 12:02:00 来源: 中国舞蹈资源库 作者: 云淡风轻 浏览量: 1966

赫哲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赫哲族的先民长期笃信萨满神,这种信仰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和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赫哲族只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民族的

赫哲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赫哲族的先民长期笃信萨满神,这种信仰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和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赫哲族只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而赫哲民族豪爽乐观、能歌善舞的特性,表现在萨满舞中的文化内涵就更加富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赫哲族萨满舞。这样一来,萨满文化中就保留了许多赫哲族的舞蹈形式。萨满文化和舞蹈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堪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具有珍贵文化价值的活化石。

一、赫哲族萨满舞的起源

 

 赫哲族萨满舞是我们赫哲民族历史的产物,因此,要认识赫哲族萨满文化和萨满舞必须先了解赫哲族萨满文化的历史及其与赫哲族之间的关系。

  

从族源历史的角度来说,赫哲族的先祖——肃慎人所居之地属于萨满文化区,在他们的神话世界中,动植物、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及祖先等,凡是在人们的经验范围中出现过的事物都有其自己的神灵,人们通过相应的仪式来祭祀它们,以祁求它们或者帮助人类,或者不要给人类带来危险、灾难等。赫哲族信仰萨满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他们认为,小孩一生下来就有“魂鸟”(哈您初坎),一切疾病都是由鬼怪摄走人的灵魂造成的。因此,他们笃信萨满才能治疗百病,有了病便找萨满跳神。由于赫哲族长期渔猎生活的特征,使萨满舞演变成赫哲族求神佑护、驱鬼辟邪、免除灾难,让老百姓幸福安康的重要仪式,所以赫哲族萨满舞所表现的主体是赫哲族挑战自然灾害、疾病、恶势力,并与之作斗争的英雄气概。

二、赫哲族萨满舞的舞蹈特征fuX中国舞蹈资源网

赫哲族只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这个民族舞蹈艺术的发达,舞蹈就成了一种动态的文字。以民族崇拜偶像萨满神为艺术渊源,形成了以萨满舞为主干的舞蹈艺术。

(一)赫哲族萨满舞的主要特点

1、赫哲族萨满舞蹈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不同舞者的舞蹈语言各有特点,而且萨满的舞蹈语言也是变化多姿的,但无论是双人还是三人或者多人舞蹈,这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领舞的萨满,他的舞蹈动作占中心地位,也更有特点。

2、在赫哲族萨满舞中,头部的表现形式比较鲜明,可以通过头饰、面具、头部动作和眼睛来表现萨满与神交接时的精神状况,其中头饰主要为羽毛和鹿角之类的饰物,这些饰物在原始社会中都具有某些通神的神秘色彩,而不是简单的装饰物。

3、面具在赫哲族萨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分为动物面具、神灵面具和图腾面具,通过这些面具可以影响面具所代表的神灵,而在舞蹈过程中使用面具不仅可以使整个舞蹈活动具有神秘的色彩,而且可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

4、赫哲族萨满舞的头部动作比较多,有摇头、抬头、仰首、左右侧首、俯首等,让人可以感到其运动节奏。

5、赫哲族萨满舞者的腰部动作也有较多变化,有的挺直上身,有的通过抬头、挺胸、收腹、弯腰、提臀、曲腿等形成优美的身体曲线,其内在的联系给人以刚健有力之感,或让人产生妩媚动人之叹。

6、赫哲族萨满舞的手势变化细微,臂、掌、腕、指各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就臂部动作来说,或叉手于腰,或双臂外扬,或平伸,或合于胸前,或双臂上举作环状,或一手叉腰一臂下垂,姿势变化无穷,或庄严肃穆,或变化曲折,而手指也有弹、收、展、握、开、转腕等不同的变化,富有节奏,动感强烈。

7、赫哲族萨满舞者的双腿或内弯或外伸或作马步或两腿大跨或弯成曲环,造型多变,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已经能够通过腿部站立、跳跃、弹跳、抬腿、屈膝、勾、踢等表现不同的动作频率。总之,萨满舞通过头、上肢、腰、手、腿的配合,完成了既具有节奏感又具有丰富意义的舞蹈造型,创造了与狩猎、捕渔民族生活与原始信仰密切联系的舞蹈形态。

赫哲族萨满舞动作的象征意义是:在萨满祭神舞蹈中有几种动作非常普遍,一种是上身挺直、双臂平伸、双腿叉开;一种是双臂上举成环状、双腿叉开;一种是双手叉腰、双腿叉开。这些动作给人一种脚踩着大地、头顶着蓝天、能够通天地入神的感觉。

(二)赫哲族萨满舞的各种用具

赫哲族萨满舞的用具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萨满都必须用这些用具。其中,必须要用鼓和槌。赫哲族萨满舞的主要用具有:

1、神鼓(温替恩):萨满舞的神鼓和跳舞的手鼓不一样。神鼓分为椭圆形、蛋卵形、正圆形三种类型。在民间,以椭圆形和蛋卵形的抓鼓较为常见。据资料记载:“神鼓,普通圆形,纵八十二厘米,横五十厘米,一面包羊皮,中心一铜环,以一皮绳十字形结框上,上部缀铜钱八枚。”

2、鼓槌(格以信):鼓槌是用柳木或稠李子木制作而成,击鼓部分是扁平的,稍微上翘。用狍子腿部的短毛皮将击鼓的部分包上,用鳇鱼鳔胶粘好,这样的鼓槌击鼓发出来的声音柔和,又不益击坏鼓。

3、神帽(胡由科衣):神帽由很厚的黑熊皮制作。上面安装铁制的角,角上有由前向后的并排的杈,并配有帽飘带。

4、神裙(都西必替恩):神裙是用半尺宽的狼皮做腰带,用獾皮和各种布做成长至脚踝的条穗制成。所用皮条、布条要有间隔,要围过萨满腰以下部分。

5、腰铃(哈俊):集神鼓与腰铃于一身而演奏,是最具赫哲族萨满舞特色和艺术魅力的舞蹈配置。所以腰铃必须用结实的厚皮革做成宽三四寸、长二尺左右的腰带,两头缝上窄皮条,便于系扎。

6、铜镜(托力):铜镜规格有大有小,最大的直径有一尺左右,最小的有二寸。铜镜后面有穿鼻儿,上面穿有皮条。跳萨满舞时,把最小的铜镜戴在里面,这是护心镜;外边戴大点的,背后挂最大的。

7、萨满还有神鞋、神袜、神手套等。这些都是用兽皮制成,上面绣有各种爬虫、小兽和禽类等动物图案。

8、神杖(布拉芬)、神刀(西日俄啊芬)。“文萨满”用神杖,“武萨满”用神刀。神杖和神刀长约四尺左右,齐肩高。神杖下端装有四棱的铁尖,木把用蛇皮包着,上端镶有小铜人(布库春),铜人嘴上叼着古钱,拿在手中活动时有响声。神刀形状同唱戏用的大刀相似,但没有那么大。木把四尺来长,上面刻有人像,铁刀有一尺来长,刀背很厚,刀也很钝,有条件的还包上蛇皮。

(三)赫哲族跳萨满舞的几种情形

1、由萨满单独完成的舞蹈。

2、由主祭萨满与助手共同完成的。

3、在萨满的引导下部落中的许多成员集体完成的。参与者的不同,萨满舞的形态似乎也有所不同。

具体说,由萨满单独完成的舞蹈更偏向于严肃风格;而双人完成的舞蹈则主次分明,动作整齐而富于变化;而集体完成的舞蹈则更具功利色彩,一般直接与狩猎、捕渔、种族繁衍等场面相关,舞蹈动作有明显的娱神色彩。

(四)赫哲族跳萨满舞的几种类型

1、单人舞:单人舞蹈就是由萨满来跳,舞蹈动作尽管有些变化,但是整体风格比较庄严肃穆,多为正面,上身常常挺直,双臂或平伸或上举或在胸前环绕,保持平衡的体态,双腿或展开或作马步,稳健有力。

2、双人舞:双人舞是一个萨满领舞,另有一个舞者与萨满配合,后者动作模仿前者,就笔者所接触的材料来看,双人舞动作比较单人舞动作要丰富、灵活、富于变化、颇有动感,而两人一起舞蹈也增加了节奏感,估计是娱乐神灵的舞蹈。

3、三人舞:三人舞蹈是由主祭萨满带领祭祀活动的参与者一起共舞的场景,从舞者动作不一致的情形可以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身份不都是训练有素的萨满,舞蹈动作相当丰富多样,头部、腰部、臀部、四肢和手脚的动作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三人舞蹈是明显的娱神舞蹈。

4、群舞:群舞的动作比较简单,尽管舞者很多,但动作变化不多,大多与祈祷动作相似,舞者围绕主祭萨满或者神物而舞,场面壮观,动作整齐有力,颇有气势。

总之,赫哲族萨满舞通过面具、动作、神偶等使其与民族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把各种自然神、动物神、人格神及人类自身形象等结合在一起,并用舞蹈来祈祷、娱乐神灵,为赫哲族民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寄托。

三、赫哲族传统萨满舞蹈的发展机遇

赫哲族萨满舞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具体说,赫哲族萨满舞作为萨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宗教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因理性文化和现代社会制度而逐渐丧失了,但其作为艺术和民族传统的积淀成分却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整理、教育、创作、表演等形式而获得发展。

赫哲族萨满舞一直被人们在民间传跳,可以说“乌日贡”大会使赫哲族萨满舞从广场形式走向了舞台艺术、从赫哲族居住地区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是“乌日贡”大会,使赫哲族萨满舞开始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现代赫哲族舞、乃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体系的建设中,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个富有特色的成分。

在因暴殄天物而致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当今时代,提倡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赫哲族萨满舞的神韵所在。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