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德·孝频道首页 德孝故事 德孝人物 忠义祠 孝道 道德

客家人重视教育忠义的中华文化传统

时间:2012/6/20 15:54:00 来源: 闽南话语频道 浏览量: 3437

在异常艰苦的迁徙岁月中,客家人养成了一种开拓进取、不畏强暴的独特精神,保存着一种爱国爱乡、深明大义的文化意识。 客家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成为独特的迁徙族群,
在异常艰苦的迁徙岁月中,客家人养成了一种开拓进取、不畏强暴的独特精神,保存着一种爱国爱乡、深明大义的文化意识。

  客家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成为独特的迁徙族群,他们以集团方式进行迁徙,加上深居山区,交通不便,缺乏与其它文化交流融合的机会,因而保有传统风俗习惯、语言、血统。在远离原乡数百年后,台湾的客家已逐渐形成一种新台湾客家文化。这是因为客家人在历次迁徙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面对新的环境与危机;为了生存,不但需要善用中原文化的主流优势,又需要适时适地吸收在地或邻近族群的优质文化。这种不断学习与包容的作风,正是客家人既能保存传统,又能面对生存竞争的一项文化特色。

  客家人具有比较重视教育的族群特质,传统的理想生活境界是晴耕雨读、诗书传家;客家人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敬重文明,成了历代相传的古风。

  客家人敬重文明,重要的表征就是敬惜字纸的旧习;在传统客家人心目中,造字不易,文字是圣神的化身,因此写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便丢弃,必须集中收到专门烧字纸的圣迹亭或惜字亭中焚烧,所以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些老人自动到村中收集字纸。直到20世纪中叶以来,印刷术已相当发达,字纸处处泛滥,但在屏东万峦,仍有一位老人坚持着这项温厚的古风,传袭到20世纪末叶。由于敬惜字纸,在民间信仰上也特别敬拜造字的仓颉。

  客家人表现在读书上的民间信仰,还有拜文昌帝君和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台湾的客家街庄中,几乎大多数的乡镇都有文昌庙,没有文昌庙的地方,供奉其它主神的大庙,往往也都配祀有文昌帝君。而这位主管文明的神,不仅读书人崇祀,一般的农人甚至是贩夫走卒,也都虔诚敬祀,每逢二月初三帝君诞辰,家家户户莫不准备丰盛的祭品到庙中祭祀。

  此外,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因曾放逐岭南任官,对开启客家文风有非常重要的功劳,因而也成了客家人敬祀的文明之神。屏东县的内埔乡,便有一座专祀韩文公的昌黎祠;台南市的三山国王庙,也配祀有韩文公,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当地的善男信女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祭拜昌黎伯。

  客家人是个迁徙的族群,由于长期生活在困苦的环境中,深知要改变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求取功名以出人头地。客家人视文化知识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 所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许多客家谚语就表达了这种意义,如“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不读书有眼无珠”等。台湾客家人在光复60年来,能够凭其对教育的重视,以较高的教育成就来改善其社经地位,即是最好的写照。

  客家人的忠义家风可以用“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幅联语来充分表达。忠义家风所要表现的就是在家要做一个忠臣孝子,在做事上要戮力于读书、耕田两件事上。这是因为客家人长期的颠沛流离,使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故园的可爱、乡土的芬芳,从而益发眷恋中原故土。

  直到今天,几百上千年过去了,客家后裔仍对他们的祖居地念念不忘。在祠堂、祖屋的大门口都要挂上贴上姓氏堂号及堂联,以寄托自己对祖先、故土的思念;同时启发后人奋发进取,不要忘本。而在故国乡土形成的忠义家风也成了他们战胜种种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

  客家人自称是"中原士族,三代遗民",自认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汉族"嫡系"。在他们的心目中,唯有华夏民族的忠义家风才是正宗。因而,这种忠义家风就成为他们的光荣标志,不息力量的泉源。当蒙古人南下之时,客家人奋起勤王,拥戴着南宋幼主,与元兵鏖战于大陆东南各地。

  满族人南下,客家人又起而抗清,成为"反清复明"的劲旅;有的则隐居山林,对清廷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台湾,当清廷割台,日本人据台之际,组织义民军誓死抵抗到底,从北战到南,成为日本人敬畏的"保乡御侮"劲旅的也是客家人。

  直到今天,客家人还以先辈的这段抗元、抗清和抗日斗争的历史为荣,把壮烈事迹编成歌谣、故事而传颂于后代,同时也把这种忠义家风提炼成谚语来教育后代。诸如:"白手起家真志士,赤心报国是忠臣";"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宁为英雄死,不做奴隶生";"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宁做马下鬼,不为亡国奴";"失去好友,难过三年;失去祖国,痛苦终生"等谚语,在客家地区就颇为人所熟悉。失国丧家的痛苦,客家人确是体会至深的了。故而他们总是把自己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站在"保乡御侮"的前列,而形成了所谓的忠义家风。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