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劲松:18年献出3个成人的血量(图)
时间:2013/4/15 9:44: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作者: 郭斌 浏览量: 917
潘劲松说,这些荣誉是自己留给女儿的财富
■人物简介
潘劲松,男,46岁,大同供电公司变电工区浑源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值班员。从1995年开始无偿献血,18年来累计献血近40次共13000多毫升,相当于三个成年人的总血量。
2003年,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会场响起了潘劲松的名字,他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个人金奖。除此之外,他还先后获得山西省无偿献血金奖、大同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大同市文明市民标兵等20多个荣誉称号。
■片段
3月12日上午,轮休的潘劲松从工作驻地浑源回到市里,记者依约到他家采访。“我在小区门口等你,胖胖的,穿着衬衣那个就是我。”早春的大同,正在遭受着一股寒流的侵扰,能够穿着衬衣伫立街头,必定有着不错的身体素质。果然人如其名,远远地就看见那个穿着碎格衬衣的中年男子,虽然体型微胖,但站姿笔挺,精气神十足。“潘师傅,看着不像46岁的人啊。”“嘿嘿,所以咱献的血,都是优质血源。”接着记者的话头,老潘还真不谦虚。
对话A
两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对我触动太大了
山西晚报:根据我从大同市中心血站掌握的资料,你是大同市义务献血的元老级人物。
潘劲松:我第一次献血是1995年,公司第一次组织集体献血,结果全公司就3个人报名,我是第一个报的。说元老级算不上,但那个时候,义务献血的真是很少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是1998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这之前,全国无偿献血只占临床用血的20%。那时候,献血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件新奇而且难以接受的事,在咱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血液多金贵,抽他的血,他会认为要他命。
山西晚报:当时,在献血这件事上,是什么让你的观念“前卫”于他人?
潘劲松:在我很小的时候,“救死扶伤”这个词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我的父母都是做医学相关工作的,他们频繁面对病人生老病死的经历和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我的母亲是大学里的医科教授,擅长针灸,但她给病人治疗从来都是义务的,不收一分钱。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个中风瘫痪的病人,我母亲坚持上门治疗了七八个月,终于让她站了起来,那家人高兴得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谢意了,后来硬要塞给我母亲一包钱。我母亲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钱呢还是请收回吧。
这件事,对我影响特别大,好几千块钱呢,在当时这算是一个天文数字,要是母亲收了这笔钱,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家的生活马上就变了样。后来母亲是这样说的,我的医术是国家培养的,我救死扶伤,但非以此谋生,因此,给大家看病不收费是我的底线。
我第一次接触献血这个概念是在24年前。那天晚上,我正走在大同最繁华的西门外广场,突然听到一声惨烈的叫声,马路上,一辆大车撞倒了一对青年男女。我和其他路人立刻就去救人,大家把伤者送到医院后,我没有走,一直守在急救室外,一会儿医生出来说,伤者需要输大量的血,但医院血库没有足量存血,谁愿意献血。人命关天,我二话没说挽起袖子说,抽我的。但是遗憾的是两位伤者是A型血液,而我是B型。后来,由于其他医院也没有合适的足量血液,两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太大了,自此我就有了献血救人的概念。所以,1995年单位第一次组织献血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马上出现了那两位因车祸失去生命的青年男女,也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对话B
讲究科学献血我基本上一年保持两次
山西晚报:18年献血近40次,也就是说,你几乎每年都要献两次血。
潘劲松:第一次献血后,想到自己的血液可能会让一名濒危的伤员或者病人起死回生,那种感觉非常神奇。从那之后,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去献血,去的次数多了,血站里从上到下都成了熟人。1998年的一天,接到血站一位领导的电话,他说,小潘,我昨天从献血报表里看到了你的名字,今天看报表又有你的名字,都是你吧?我说是。领导批评了,连着两天献血800毫升,不要命了!要救别人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了,无偿献血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我也开始注意科学献血,基本上一年保持两次。
大多数时候我是在大同献血,但旅游出差在外也献。1996年,我带着家人到北京休假,在颐和园游玩出来,看到有一辆献血车停在那里,可能是到了下班的时间,献血车已经发动,我来不及和家人打招呼,一个冲刺跳上车去,和工作人员说,我是外地的,我要献血,你们能不能迟会儿下班。人家很客气地说,我们不怕下班晚,就怕您旅途辛苦,献血后影响您休息。我说,不怕,我身体壮。2004年,我在北京站候车室里的采血车上签了捐献骨髓的志愿书,成了一名捐献骨髓的志愿者。
最近一次献血是在太原,2月份,我获评全省电力系统“三晋好人”,去太原参加颁奖晚会,开会前,我又抽空跑到街上献了400毫升血。
对话C
首次献血单位给了补助我又陆续捐了出去
山西晚报:这么多年来,你献出的血有3个成年人的总血量那么多!在这沉甸甸的付出背后,除了救死扶伤的成就感,还有哪些令你难以忘怀的事情?
潘劲松:怎么说呢?最开始的时候,面对的最大阻力是周围人的不理解。第一次献血时,单位给了补助,还给了一个星期的假,有人就说我是为了钱,为了出风头。当时单位发了1000元的营养补助,这在那个时候是个不小的数目了。当时我就想,这钱我不能花,得为社会捐出去。后来,这笔钱陆续为地震灾区、希望工程、绿色环保等捐了出去。
这些年,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无偿献血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要付诸实践时,最后却怎么也拿不出勇气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偿献血真的对健康没有任何影响。这个,你看我的身体就知道了,还有从我家人支持我的态度上也能看出来。
山西晚报:这些年,你获得过无数荣誉,我也发现,这些奖杯、奖牌你当宝贝一样珍藏着,看得出,你很珍惜这份荣誉。
潘劲松:其实对这些我倒无所谓,之所以留着,是想将来送给我的女儿。我无意影响她的人生,只是想让她知道,她的老爸曾经做过什么。
山西晚报:我知道,你还是一名环保志愿者。看来,你对公益事业的热情里,义务献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潘劲松:老子说:“上德不德。”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好处的事,要多做少说。2003年我加入大同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当时的大同空气污染严重,是全国受污染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特别是每年正月,大同地区有垒旺火的习俗,污染非常严重。虽然当地已经有了旺火禁燃令,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单位还是照样垒砌大型原煤旺火。从2004年腊月廿九开始,我们几个环保志愿者自费租了一辆出租车,开始到处察看,只要看到有垒旺火的单位,就拿出相机拍照留证,然后报送到当地的环保部门,事后这些垒旺火的单位都受到了处罚。之后每年,我们仍然坚持在腊月里做这项工作,虽然也惹了不少人,但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