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德·孝频道首页 德孝故事 德孝人物 忠义祠 孝道 道德

古县见闻:农民读书忙 太婆爱跳舞

时间:2013/6/13 8:45:00 来源: 黄河新闻网 作者: 田国青 浏览量: 1391

10:00,白素村村民刘兰臣在村图书室翻看资料,学习西红柿培育经。 16:00,巧媳妇手工品店主韩海金忙着招呼顾客。 19:00,旧县村村民吕翠兰迫不及待地加入广场舞大军,跳的不亦乐乎。
10:00,白素村村民刘兰臣在村图书室翻看资料,学习西红柿培育经。

16:00,“巧媳妇”手工品店主韩海金忙着招呼顾客。

19:00,旧县村村民吕翠兰迫不及待地加入广场舞大军,跳的不亦乐乎。

21:00,清洁女工刘香旦端详着刚纳好的鞋底,独自偷着乐。

……

临汾古县,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农民们在书香中沉浸,在舞蹈中享受,凭手艺赚钱,用文化创造时时处处的快乐。

村里的老汉读书忙

张才村的张玉贵是个名人。他创办“金玉书屋”,吸引了方圆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书屋设在窑洞内,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文学、科技、法律、医学等各类书籍。从借书登记表上可以看到,这里的书很“抢手”。

“地下藏书摆上架,小小山庄飘书香。”张玉贵对自己写的这句话颇为“得意”。他说,这些书都是自己多年积攒的,有的还是自己从小用过的,看到来借书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很有成就感。

有人爱办书屋,当然就有人爱看书。以往的赌博风不见了,常见的是成群的读书人。不仅在张才村,古县各村各镇的书屋,都挤满了借书读书的人。看养殖的,看育儿的,看家电维修的,看防治病虫害的,还有喜欢研究历史的……有的村民兴头一来,聚在一起唠起了三国、水浒;还有的捧着书本,三五成群交流起种植、养殖的事儿。

为了方便农民借书还书,县图书馆在全县各乡村建立了25个分馆,还有省图书馆建立网络连接和数据共享,“一卡通用”,“通借通还”。农民从城里借了书,在村里就可以还;城里没有的书,还可以共享省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古县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说,以往看书借书的都是市民,现在前来借书的农民越来越多了,农民爱看书成了一道“风景线”。

太婆迷上广场舞

吃过晚饭,收拾好碗筷,拔脚出门,广场舞,走起。旧县村文化大院,成群的妇女们越聚越多,音乐还没想起,一些人已经不由自主地扭起来了。

60岁的吕翠兰,跳起来比年轻人身段还灵活,“只要音乐一响,我就坐不住了,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没想到跳舞这么上瘾!”

一位妇女说,自从跳上广场舞,精神也足了,晚上睡觉也香了,打麻将的劲头再也提不起来了。

200妇女跳舞,男人们组成的“观摩团”阵容也很强大。白天劳作,晚上看舞,评一评哪家的媳妇跳的好,谁家的奶奶最精神。舞毕,以家为单位自行组团散去。每天如此,心满意足。“每天这么开心,干活也有劲头了。”一个村民跟记者说。

走访古县记者了解到,这个仅辖4镇3乡的小县,广场舞已经成了每个村庄的必备“夜宵”。音乐四起,舞影遍地,古县农民8万农民在舞蹈中陶醉。

妇女SOHO族

青壮年有活干,老人妇女也不闲着。一个名叫“俏春姑”的手工艺制作协会,聚集了4800多名城乡妇女。别小看这些针线活儿,它给“绣娘”们每年人均增收6500元。

坐在家里挣钱,大城市时尚soho族,“绣娘”们也赶了趟时尚。手工艺品计件不计时,是个“没有围墙的工厂”。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广大妇女可以在家上班,在家挣钱,不受任何限制。县妇联主任许丽说,以往妇女们都是围着锅台转,现在也能自己赚钱了,大家很有成就感。

36岁的曹红艳是一名普通农家妇女,以前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现在已是一名娴熟的“绣娘”了,每月靠绣“十字绣”收入1200余元,还成了协会的老师。刘香旦是学校的清洁工,去年空闲时间纳鞋底,挣了3万多。75岁的老太太张玉莲很激动:“我年轻的时候都没尝过挣钱是啥滋味,现在倒开始挣钱了。”

古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海华说,这个项目让闲散妇女成了“壮劳力”,让传统手工艺品成为文化产品,让可持续发展之路摆脱“煤思维”,这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如今,古县手工艺品销往北京、广东及韩国、日本等地。出自妇女们手中的工艺品融入了艺术美感,十字绣、土布鞋、布老虎、不压耳枕、土布鱼,这些老人妇女们指尖上的针线活儿,悄无声息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和古县千年牡丹一样美丽的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