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与朋友们争论究竟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人物是谁,有人说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有人说是廉洁之君明太祖,还有人说是武则天、雍正、乾隆帝,当然说不是皇帝的也有,比如孔子、屈原、魏征、房玄龄……但是我个人认为,说到历史上最出名的人物,我应该说不出什么来,毕竟中国古代历史上下五千年,出的英雄豪杰万万千,所有为中国做出过贡献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佩服,那句话不是说的很好吗:“英雄不问出身!”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量的人都应该是伟大的人物,但是最有名的……这个“最”字可精贵了,我认为不应该被某一个具体的人物所独占,如果真要我说出个什么具体的人物来,我还是觉得说一说那些君主和皇帝和作用会更好,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这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和朝代里,真正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还是那每一届朝代的皇帝们!而每一个朝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特色,要说谁伟大谁不伟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哪个皇帝勤恳,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突出贡献,任用贤能、爱才如命,所以我这个人的看法和很多人的都不一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雍正帝这样的角色,虽然在统治方面显得血腥残暴,杀人如麻,而且甚至被很多人认为在狠毒变态,仅仅是因为什么?比如朱棣就曾经在历史上活剐三千宫女!而且更有著名的“燕王扫北”事件,屠杀无数的政敌和老百姓,现在沧州地区依然流传着燕王朱棣的反面故事,他甚至建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及老百姓的言行,但是朱棣这个人的历史正面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而雍正就更不用说了,“血滴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他的上台都给人一种不明不白的感觉,而且还和朱元璋那样,屠戮了无数人,但是你我千万别忘记了,雍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他批的折子和处理的公文是历代皇帝中最多的,而且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了康熙帝和乾隆帝的辉煌时代,所以有“康乾盛世”的说法……[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所以我认为看一个皇帝,必须看用全面的、历史的、辨证统一的观点来看他的作用。今天我就跟大家说一说我最佩服的中国古代皇帝之一吧,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关于这个皇帝,我想大家应该是太了解了,毕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建立的大唐王朝,其威名绵延历史上千年,直到现在影响力依然都难以彻底消失,现在世界各国多存在的华人聚居区就叫“唐人街”,就可想而知了。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是我们古代历史上难得的政治开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武则天所创立和延续的、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之前的汉朝盛世比如“文景之治”、以及后来的那些盛世局面,比如“康乾盛世”,虽然也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开明之时间,但是与唐朝的贞观之治相比,又有几个能够赶的上的?而且我坚持认为,没有贞观之治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和贤能之人、经济政治基础,就没有后来更加强盛的“开元盛世”局面!而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人物,就是当时唐朝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毕竟再多的贤明之人,再好的政治局面都需要一个贤明的皇帝来做最后的决定,如果唐太宗当时一个昏君,那么贞观之治是绝对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而关于贞观之治,我不得不多说两句了,因为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罕见的盛世时期,为我们现在的后代所羡慕和永远推崇。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第一、前朝隋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而隋炀帝暴政、奢侈腐化、奴役百姓、穷兵黩武,破坏社会生产,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唐初统治者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而且这样的历史事实实际上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君王们的面前,以前著名的秦始皇创立大秦朝,同样也是因为政治黑暗、法度太严,对人民压榨的太厉害,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发出绝望的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而点燃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滔天怒火,最终烧毁了秦始皇幻想永远存在的秦王朝基业。而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就是因为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可怕与毁灭性,所以不得不执行休生养息、安抚天下百姓的宽松政策,从而也为两汉王朝的绵延数百年局面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样的情况当然东汉光武帝也是看到了的,当时被农民起义军所灭掉的,是王莽和他的新朝政权。李世民早就明白“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所以他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坚决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安抚天下百姓,这样才有了贞观之治的政治基础,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并肩而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第二、因为上述因素,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到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物了,因为没有他们这样的贤能之人辅佐,皇帝哪儿有那么多精力来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哪儿有什么时候都能够保证自己政治方向的大致正确性呢?他对魏征所下的评价“以史为镜,可以知容颜;以人为镜,可以知行事,失去魏征,我就失去了一个多好的镜子了!”而且当后来他出兵攻打高丽,劳民伤财以后,才懊悔地说“如果现在魏征还在,我想我就不会犯下这样严重的错误了!”而至于房玄龄这样的人物,属于那样踏踏实实干活,不与人为争、但是同时也有自己特色的人物,可以说唐太宗最喜欢和最信任的大臣,就是房玄龄!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出息,只知道干好自己的事情,但是这样的大臣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没有什么政治野心,甚至在皇帝被魏征骂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向房玄龄发火的时候,也不生气!笑几下就没事了,因为皇帝有魏征这样的敢说真话,敢露诤言的大臣,自然也就需要房玄龄这样的人物来充当“消火栓”了,唐太宗甚至在自己出征的时候,最放心地将政务交给这样的人处理,相当于是将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了,却从来没出过什么大事!这,也算的上是君臣之间罕见的绝对信任的局面了!相对于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和雍正帝对待大臣的特务手法,实在是开明和优秀了太多,毕竟唐朝可不比明朝和清朝那样的政治局面了。而像长孙无忌这样的缺点多多、贪财小肚之人,在唐太宗治下却依然能够发挥很大作用,甚至不敢有什么贪污之心,直到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才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而最终垮台,你说唐太宗是不是太有才了呢?
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注意:在这里,我认为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因为自己朝廷之内,再多的人才都是不嫌多的?如何挑选人才?如何将社会上的有用之人笼络到自己的朝廷之中来呢?那就是实行科举制度,广为招揽人才,虽然现在一说起科举制度,那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词,但是在李世民统治其间,那是最科学的人才挑选体系了!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也使得唐朝国力逐渐强盛,唐太宗统治的时期被事实上地称之为“贞观之治”。他晚年曾经著有《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另外唐太宗时期除了太平盛世以外,就像前面说的也有战争时期,远征高丽是一个,另外还有就是早在隋朝时期就有了的突厥之患,隋朝时期,突厥的始毕可汗甚至出兵包围过隋炀帝,那是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十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而在630年,他所率领的唐军最终击败已经分裂了的突厥之东突厥部分,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641年他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最终创立了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为我中华民族开发和加强与西藏地方政权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颉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国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而且后来的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臣礼。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几天后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高句丽,高句丽虽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贡,但实际上却对唐朝持怀有敌视态度。到后来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新唐书》:“(百济)与高丽联合伐新罗,取四十余城。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新罗告急),并统一被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地区(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句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旧唐书》载后来高句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具体过程就不多说,不过根据历史记载,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朝鲜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强大王朝,现在我们读起当时的历史资料来,怎么都有一点激动不已、荡气回肠的感觉: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所应该表现出来的大国风范!
关于唐太宗的优点,我今天就说到这里,毕竟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正面事例的优秀帝王,所以我们当然要看到他的正面形象。不过再说一说他的负面事情,也无碍于他的光辉形象!因为这就叫全面地看他的历史功绩,和个人缺陷!下一篇文章我再和大家说说他的一些缺点!希望大家喜欢。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28613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