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汉字汉语频道首页 说文释字 汉语成语 网上私塾 方言俚语 中国笑话 谚语俗语

纵览历史,中国三大战略家(2)

时间:2013/10/9 16:54:00 来源: 历史春秋网 作者: 纪大华 浏览量: 1736

汉朝的大战略家张良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曾得到一本《太公兵法》,但这《太公兵法》却一直没有能传下来,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不管怎么说,张良的谋略
 汉朝的大战略家张良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曾得到一本《太公兵法》,但这《太公兵法》却一直没有能传下来,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不管怎么说,张良的谋略却是真实的。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张良更多地表现为战术上的成功,从下面两例可以看出:

  宛城之战:
  
  彭城会议上作出决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率领一支起义军从砀郡出发西进,在白马(河南滑县南)、曲遇(河南中牟)以东大破秦将杨熊军。接着攻洛阳失败,又转军向南,大败秦南阳郡守吕齮。吕齮退守宛城(河南南阳)。刘邦企图放过宛城,率领部队向西,这时张良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而且占据险要的地形。今攻不下宛城,宛城的秦军就会从后方打击你,又有强秦在前,此危道也(这是最危险的用兵方法)。”于是刘邦半夜率兵,偃旗息鼓,从另外的一条道路返回,到黎明时分,围宛城三匝。南阳郡守怎么也想不到刘邦会杀个回马枪,急得要自杀,好在门客陈恢相劝,才没有死。
  
  腹背受敌,为军事之大忌。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如此,我们都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诺曼底登陆,美英联军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从西侧打击德国军队,第一战争是苏德战场,苏军从东侧打击德国军队。腹背受敌的德军,怎得不败?
  
  夺取武关:
  
  《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在攻下宛城之后,一路西进,“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引诱)以利,因袭武关,破之。”在《留侯世家》中写得更为具体: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饶下军,张良说:“秦兵尚强,不可轻敌。我听说其将屠者子和贾竖,容易被利益所动,愿沛公暂且留在大营,你派人先行,准备五万人饭食,并且将旗帜布满诸山,作疑兵,再令郦食其持重宝收买秦将。”秦将屠者子和贾竖果然叛秦,欲带部队与刘邦的军队一起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张良说:“不能,这只是将军欲反叛秦朝,恐士兵不从。不能做危险的事,不如乘其不备击溃秦军。”沛公率兵击秦军,大破之。
  
  这里我们有必要理解张良的对敌人的重金收买计策,收买的只是少数将领,不可能全部收买,目的只在于瓦解敌军,更不能把敌军当成自己人。敌人在瓦解了之后,群龙无首,乱了阵脚,就便于歼灭了。这种计策与我们现在收编投诚的部队以及俘虏政策是不一样的。但在当时收到了好的效果。
  
  刘邦先入咸阳,张良对刘邦能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充满信心,此后,他的谋略多从战略高度来考虑:
  
  还军霸上:
  
  沛公先入咸阳,进秦宫,看到宫室帷账狗马重宝妇女千数,意欲留居此处,尽情地享受。樊哙劝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张良说:“正是由于秦残酷剥削压迫老百姓,沛公才能到这里。为天下除残贼,宜俭朴为要。今始入秦,即贪图享受,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的话。”沛公终于清醒了,还军霸上。

  为什么要率领一支农民军起义出生入死地战斗?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先入咸阳?不都是为了一个战略总目标,夺取全国政权吗?但刘邦毕竟是人,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动,几个美女,几堆金银财宝,几间华丽的宫室就蒙住了刘邦的眼睛,这叫做“目光短浅”,忘乎所以,或者叫做“当局者迷”,当然这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兵家之大忌。
  
  张良认为目光锁定战略目标,不贪恋小利,才能成就大事。
  
  烧绝栈道:
  
  刘邦逃过了鸿门宴,却不可能消除项羽对自己的猜疑,再加上谋士范增“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推定,因此项羽在分封天下时,把刘邦赶到巴蜀汉中去当汉王,都南郑。刘邦对此心怀不平,但是还要装作诚心拥戴。张良在去韩之前向刘邦献了一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让项王相信你(以固项王意)。”刘邦立马行动,烧去所有栈道。不久,握有重兵而未得封王的田荣,首先在齐地反抗项羽。项羽因刘邦烧绝栈道,无西忧之心,而发兵击齐。刘邦乘机进兵关中,以韩信为大将暗渡陈仓,在三个月之内就消灭了三秦王,建立了关中根据地,接着挥师东下出武关,夺取彭城。
  
  张良出计烧绝栈道是一次心理战,以消除项羽对刘邦的疑心。正是由于项羽的疑心消除了才北去平定齐乱,刘邦才能乘机进兵关中。心理战是诸战术中成本最少而收效最大的战术。在楚汉战争中还有一次成功运用心理战的范例,垓下之战,项羽部队虽然被围,但不可小视它的战斗力,这时汉军唱起了楚歌,“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史记》中没有说明“四面楚歌”是谁的计策,此时在刘邦左右的谋士只张良、陈平两人,从前面烧绝栈道推断,很可能是张良的计策。
  
  联黥韩彭:
  

  刘邦兵败彭城,失败得很惨,退至下邑,“下马踞鞍”而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这时张良提出三个人,一是九江王黥布,楚之枭将,与项王有郄,可以与之联合;二是彭越,他与齐王田荣配合在梁地反项王,也可与之联合;再一个已是汉王手下的大将韩信,可属大事,独挡一面。张良说“即欲捐之,则楚可破也”。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裂土封王,从而破楚,可考虑以上三人。这里特别说到韩信,此人并非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心腹之人,这是一个本领很大又离心力极强的人,必须要用联合的政策对付他,不然,生变。
  
  彭城之败的刘邦面对项羽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作战能力非常强的顽敌,十分无赖,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想到与他人联合,打组合拳。只有联合才有力量。而张良对上述三个人早已考虑过了,与刘邦一拍即合。于是汉王立即派随何去劝说九江王黥布,派人与彭越联系。这个时候魏王豹反,就派韩信将兵击之,从而平定了燕、代、齐、赵地。事实证明,最终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联合三股力量的计谋,在今天讲就是建立统一战线。
  
  销毁印章:
  
  汉三年,汉王退守荥阳,项羽重兵包围,郦食其为刘邦谋划:“陛下如果能够复立六国后世,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没有不仰慕你的高义而听从你的召唤的。”刘邦表示赞同,随即刻了印章,打算由郦食其下去授印。张良得知此事立即加以阻止,对刘邦说了八点不可施行的意见,其中第八点是“今复立韩、魏、燕、赵、齐、楚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还与谁去夺取天下?”“况且,楚国在六国中是最强的,六国新立者会重新跟从楚国,如果真的如郦食其所谋,陛下大事去矣!”张良一眼看出,这是一种拱手让权、自取灭亡的“统一战线”。刘邦醒悟,因要急于说话,把嘴里吃的食物都吐出来(辍食吐哺),骂道:“竖儒,几乎坏了我的大事!”令立即销毁印章。
  
  对付强敌当然可以联合众多的人,但是千万不可以走回头路,倒退到把秦王换成一个楚王的分封时代。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特有的战略家的气魄与胆识,与庸才郦食其的天壤之别。
  
  只有向前看了,刘邦也才可以发挥自己这一支新兴的农民起义军的作用,从而取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最终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
  
  封王韩信:
  
  楚王急围汉王于荥阳时,汉王作战多失利。韩信却很成功。他先后击败了魏王、赵王。刘邦使郦食其劝说齐王归汉,已下齐七十余城,但是韩信却不以为然,向齐地大举进攻,收齐五十余城,“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汉四年,齐皆降。韩信使人言汉王:“齐地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有楚国,如果不假封一个王来镇守这个地方,其势可能发生变化。请假封我为王。”汉王看到这封信大怒:“我困于荥阳,早晚望你来助我,现你却要自立为王,太不应该。”张良献了一计:“汉方不利,你能禁韩信自立为王么?不如顺势而立他为王,友善地对他,使他守好齐地。不然,生变。”汉王醒悟,又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尔,何以假为!”真封就真封吧,又何必说什么封个假王。于是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
  
  张良考虑的与刘邦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这两个人内心对韩信的认识是共同的,都认为韩信是一股离心的力量;但处理方法不一样,刘邦比较直白,而张良就不同了,明明知道是一股离心力,但还要利用他,既然韩信提出封王的要求,那就满足他,“不然生变”;心灵深处刘邦与张良又是一致的,只要是在自己撑控范围内,以后慢慢地处理他,也不迟。

  张良正是实行了统一战线的用人政策,使得韩信为汉朝建国立了汗马功劳。而国家建立以后,只要有人密报韩信谋反,韩信的结局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
  
  回师灭楚:
  
  楚汉相持,项羽的优势逐渐被削弱。此时,彭越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道。田横也紧随彭越击楚。项羽虽多次反击彭越,但韩信又从另一面击楚。项羽感到恐惧,与汉王相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兵西归,这时张良、陈平突然向刘邦献计:趁项羽东归,站立未稳,杀他个回马枪。于是大军调转头而东,猛追项羽,直至阳夏南,又调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三路兵马夹攻楚军。项羽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怎耐汉军调集的各路人马如潮水般涌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垓下之战,最终项羽自刎乌江。历时4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获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就刘邦回师灭楚这件事分析,张良的计谋显然违反了“楚河汉界”的相互约定,但是否承担违约责任,要看违约的一方有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因为历史是不批评胜利者的。樊哙在鸿门宴上说过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只要能取得战争大局的胜利,不要顾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家都要把你当成鱼肉剁成碎末了,你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君子协定是自取灭亡,所以历来有“兵不厌诈”之说。
  
  就是这样一个无视约定的计策最终使得刘邦得了天下,而惨败的项羽只留下一个历史教训:“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者是为了“钓誉”也,并不可取。
  
  先有约定,使得对方心理上丧失警惕;然后在对方军队后撤,混乱不堪之时,一举歼灭之。项羽在最重要的时刻失败了,从此消失于世。
  
  读懂张良
  
  笔者认为,张良主要的还是一位战略家,这是一位协助刘邦打天下的难得的谋略人才,他的每一步棋都是瞄准得江山这个总目标的,从西进咸阳的宛城之战、夺取武关,到楚汉战争的还军霸上、烧绝栈道、联黥韩彭、销毁印章、封王韩信、回师灭楚,张良志在高远,没有一步是不得力的,难怪汉高祖刘邦在立国后论功封赏的时候,盛赞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人们多崇拜诸葛亮,诸葛亮的总体战略是联吴灭魏,为了对付魏已经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而最终灭亡得最快的恰恰是蜀国自身,这就不能不反思诸葛亮的总体战略是否有问题。作为战术家,诸葛亮当之无愧,但作为战略家还是不如张良的。

  汉朝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朝代,秦朝的时间很短,“汉承秦制”,如果没有汉朝实际上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中国会重回小国林立的战乱时代,中国的版图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了。正因为一个统一的汉朝延续时间长达426年,才将中国的汉民族、封建制度和版图确定下来,此后的历朝历代虽有变化,但统一是主流,民族融合是主流。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