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汉字汉语频道首页 说文释字 汉语成语 网上私塾 方言俚语 中国笑话 谚语俗语

古老而优雅的太原晋源方言

时间:2013/5/2 8:33:00 来源: 太原道 浏览量: 1424

提起方言,人们不是说它土,就是说它俗。尤其是晋源方言,乍一听起来确实有些硬圪撅撅的不好听,不好懂。但是,只要读过一些古书,特别是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就会发现晋源方言
提起方言,人们不是说它土,就是说它俗。尤其是晋源方言,乍一听起来确实有些硬圪撅撅的不好听,不好懂。但是,只要读过一些古书,特别是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就会发现晋源方言既古老又优雅。因为晋源是古晋阳城所在地,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互相交流的语言,经过人们几千年口口相传,演变成今天的方言,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代的古音古语,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下面仅就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日常用语加以说明。窈窕?“窈窕”﹙yǎo tiǎo﹚ ,这个词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又见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婕妤怨》诗:“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这里的窈窕意思是妖冶。又见著名史学家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入则乱发环形,出则窈窕作态。”窈窕指过于奢华不符合身份的打扮。晋源方言读妖吊(yɑo diɑo),传承古意,形容女子轻浮不稳重。如:“看外闺女妖吊得活不下。”在这里把 tiɑo变成 diɑo, t变成 d。如桃(tɑo),晋源方言读 dɑo。笤帚(tiáo·zhou)晋源方言读(diɑo ze),头(tóu)读 dou,头发(tóu fɑ)读 dou fɑ,巡田(xún tián)的,晋源人说(xun diɑn·de﹚,由此又衍生出煞吊(sɑ diɑo﹚,意思同窈窕差不多,都是形容女子不稳重。如:“看外闺女煞吊的,不知道怎呢呀。”?调和?“调和”,晋源方言读(diāo hō)是指烹调用的作料,即油盐酱醋之类。配调和叫揽调和。还有一种饭叫调和饭(diāo hō fàng),即小米稀饭里熬上点菜再下一些面条,然后再红油炸花椒葱加盐等,也叫和和饭。如说:“今日晌午(中午)咱们吃调和饭。”这个“调和”词来源于《吕氏春秋·去私》:“庖人调和而食之。”又见《水浒传》第十回:“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沙僧,好生煮饭,等我们买调和来。”

  “兀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流行于太原市郊的一首民歌《晋祠是个好地方》:

  “要说那好水,我来告诉你,俺们晋祠哎哟,那一股水,实在美,呃呀好一股水。兀都都地它从山根根起,呵呀!流出那么大的水,那个样的明呀爱煞怪(个)你,无冬无夏的长流水,哗啦啦地流出庙外头去,浇灌那平川南北四十里,呵呀!兀的!好一个水的哎嗨哟,哎得,哎得,哎得哎得哎哟,好一股水的哎嗨哟。

  要说那好米,我来告诉你,俺们晋祠哎哟,那一个米,实在美,呃呀好一个米。白圪洞洞抓在手心心里,呵呀!圆丢丢那么大的米,做了个饭来香煞怪(个)你,咬一口米来肉津津,嘘溜溜地吃了一口香喷喷的,爱煞那平川南北四十里,呵呀!兀的!好一个米的哎嗨哟,哎得,哎得,哎得哎得哎哟,好一个米的哎嗨哟。”

  “兀的”(wù·de),晋源方言读(wē dē),当“这”讲。见于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兀的前面是草桥”。元代杂剧家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只你那费无忌如此狠心肠,做兀的般歹勾当”,表示惊奇、突然、感叹等语气。同“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犹言“这岂不”。见《赵氏孤儿》第四折:“元来赵氏孤儿正是我,兀的不气杀我也。”

  “兀的”又当“那么,当然,可不是嘛”讲。如“你会唱京剧嘛?”回答是:“兀的哩。”(意思是“那当然唠。”)这个词在元曲中常常能看到。

  “兀的”在晋源方言中又当突发事件或不如意时的“惋惜”或“惊奇”讲。如“兀的,看那是谁阿的猪儿跑到俺菜地嘞。”(哎哟,快来看,谁家的猪跑到我家菜地里。)表示惊奇。“兀的,怎呢把一怪手表跌的河黑里嘞。”(啊,怎么把一块手表掉到河里去了。)表示惋惜。

  兀(wù),晋源方言读(wē),使用频率比较高。常当远指指示代词的语助,或用于句首,元人小说中常见,如:马致远《汉宮秋》第一折:“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兀那个笑的黑矮汉子,便是前日清风山抢掳下我的賊头。”例如:“兀个(guài)人是谁?”(那个人是谁?)“兀嘞站的一圪堆人,不知道做甚?”(那儿站的一群人不知道干啥?)也说:“兀头(dōu﹚起卖甚嘞?”(那边卖啥?)

  “兀底”表示那样、那边。如:“不要兀底做”。“把凳子放的兀底”。

  “兀些”表示那些。如:“这些是我的,兀些是你的”。

  “兀底些”“兀些些”“兀捻捻”则表示数量特别少。如:“就给我剩下(sì hà﹚兀底些不够吃”。“怎么才割了兀些些肉”。“就兀捻捻东西还给人嘞,真小气”。?圪?“圪擩”,普通话读﹙gē rǔ﹚,晋源方言读(gē wǔ),当“暗中塞进去”讲。“擩”有几种解释:1.在古代当调伴、揉和讲。见于《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六曰擩祭。”《周礼》:“六曰擩祭”即第六叫做染渍的祭祀。2.沾染,见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擩耳染,不学以能,欲食之时,先取杂肉羹与饼相和,手擩而食。”见于南宋廖莹中辑注:“擩或作濡。”濡,又当沾湿讲,如润笔,见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又见李商隐《韩碑》诗:“公退斋戒坐小阁,擩染大笔何淋漓!”引申为沾染。3.抓取。见唐初著名政治家魏徵等著《隋书》:“欲食之时,先取杂肉羹与饼相和,手擩而食。”4.塞,见现代作家郭澄清《大刀记》:“永生又擩给尤大哥几颗手榴弹。”5.伸,见《鸡毛信》:“擩拳头擦下鼻子,数数这边。”6.明代著名文学家陈继儒《集韵》:“擩汶。”用手指按住擦。7.踩入,如:一只鞋你擩在那里去了?”8.胡乱放,如:“钱包不知道擩到哪里去了。”9.在北宋著名文学家、音韵学家陈彭年、丘雍著《宋本广韵》中,“擩”当“手进物也”讲。晋源方言“擩”就是根据上述解释而又有所发展,意为“伸入塞进去取或找东西。”如:“你快些把手擩进圪,好好地摸揣一下,兴许能找见。”“把棍子圪擩的草堆里。”在晋源方言中,擩又当“靠近”讲,如:“他把嘴圪擩得我耳朵行,悄悄地对我说,今天晚上大队食堂里演电影。”有时侯也当“堵住”讲。如:“今天不知道哪儿传来一股臭气,怪难闻的,快些把鼻子圪擩住些。”有时侯又当“伸”讲。如说:“快下雨嘞,你把雨伞给我圪擩出来。”“今天天气特别冷,快把你的手圪擩进妈怀里暖和暖和。”?

  这个词在晋源方言中读(xué mā),如:“麻烦你快些给俺夥(我家)的二小子踅摸下﹙hà﹚怪(个)对象。”又比如:“他不知道把钥匙圪擩在阿嘞,急得他在锅舍院里踅摸佬半天,也没啦找见。”

  先说“踅”:见于《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只见那西门庆一转身踅入王婆坊里来。”这里当“转入,中途折回”讲。又见冯梦龙《喻世明言》的《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黄婆)捋金锭放银包内,一起包起……拿向卧房中藏过,忙踅出来。”也都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解释是“盘旋,来回旋转”的意思。见《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四野风来,左右乱踅。”这一点,晋源方言也如此说。如:“天上飞的一只老鹰,突然从空中踅下来,欠麻胡儿(差点儿)把俺夥的小鸡叼走。”

  晋源方言中另一个解释,就是把“踅”当“找寻,逮”讲。在菜市场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兀怪(那个)人经常到菜市场上踅便宜,杀割(包圆)下些价钱不贵的菜。”

  再说“摸”,意思是以手接触或轻摩物体。见《后汉书·蔡邕传》:“邕读《曹娥碑》,能手摸其文读之”,同“摩”。

  晋源方言根据“踅”和“摸”的意思,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叫“踅摸”,意思是“多次或到处接触或寻找”。如开头讲的几句话就是那个意思,这个词类似的带有“摸”的词还有“约摸”(大约,大概),“称摸”(量力而行),“估摸”(掂量,估算),“摸揣”(抚摸),“摸舍”(以手抚摩)。?惶?惶,晋源方言读﹙xī huō﹚,意思是“可怜”。这样的解释,非常古老,可以在古代许多著作中找到。如:唐代诗人张籍《送韦评事归华阴》诗:“老大谁相识,惶又独归。”这里当“匆忙不安”讲。同凄,当“凄凉、悲痛”讲。见于东汉末年文学家祢衡《鹦鹉赋》:“音声凄以激昂。”又见卢照邻《秋霖赋》:“莫不埋论据鞍,衔凄茹叹。”惶:恐惧不安。见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又《后汉书·杜诗传》:“时将军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忧。”《广韵·唐韵》:“胡光切,惧也,恐也,遽也。”

  把“惶”说成“可怜”,这在咱们山西乃至陕西、甘肃、河南远至东北都这样说。晋南洪洞、翼城一带流传许多民谣中可见到有惶这个词。?圪团?“圪团”,晋源方言念﹙gē duāng﹚,意思是人们在睡觉的时候,把双腿蜷曲回来睡。如:“他睡觉时,可好圪团的睡嘞。”有时也指把东西、物件聚拢在一起。如:“你快些把那一圪堆烂棉花团的一打(一起)嘞。”这个“团”来源于古“敦”字。见《传》:“犹专专也。”专,古团字,意为士兵蜷曲成一团睡在车下。“团”又当聚拢讲。见《诗经·大雅·行苇》:“敦纳行苇,牛羊勿践履。”郑玄笺:“敦。聚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团,圆也。”晋源方言“圪团”说:圪团的睡,圪团在一打嘞,也可以写成“圪抟”,抟的意思是“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前者是根据语音来发展,后者是根据语意发展的,都是来源于上述古音古义。?打秋风?“打秋风”意思是利用各种关系或找各种借口向人索要钱物,分享利益。见《儒林外史》第四回:“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恶。”晋源人常把向别人无理乞求索要财物称为打秋风。如:“他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到处打秋风,勉强度过。”?打点?“打点”,当收拾,准备,办理讲,见《红楼梦》第三回:“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也指用钱财礼物疏通,托人照应。见《水浒传》第六十二回:“李固道:‘……五十两蒜条金在此,送于节级,厅上官吏,小人自去打点。’”如:“上边那些人帮我们办了不少事情,过年时,我们都必须打点一下。”?打搅?“打搅”,犹言打扰,扰乱,干扰,给人添麻烦。见元代杂剧作家李寿卿(太原人)《伍员吹箫》第三折:“不知是哪里来的,常来打搅俺每。”俺每即俺们,我们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道谢语,即受人招待或请人帮忙,临别时用来表示谢意。见戏剧之王李渔《意中缘·悟诈》:“多承盛意,只是打搅不安。”如:“他正在家里养病,你就别去打搅人家勒。”?打尖?“打尖”,意思是路途中休息饮食,见于清代理学家陆陇其《三鱼堂日记》:“(戊午四月)十七,至杜家庙打尖。”晋源方言据此意演变为人们举办红白事宴席时,礼房人员因忙于接收礼金财物,顾不上按时和大家一起吃饭,主人就请伙房大师傅先给他们准备点饭菜垫的吃,人们把这叫做“打尖”。人们经常这样说:“我们打尖一下,偏了,请大夥儿原谅。”?出脱?“出脱”的意思是:1.开脱罪名,见《朱子全书·历代》:“此皆是史家要出脱符坚杀兄之罪,故装点许多。”又见《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等我郡王面前实诉,也出脱可和尚。”2.出落,出挑,意为青年男女的容貌变得比以前出色,漂亮。见《红楼梦》第四回:“虽模样儿出脱的齐整,然大段未该改,所以认得。”又《红楼梦》第六回:“(凤姑娘)出挑得美人儿似的。”《红楼梦》第十六回:“宝玉细看那黛玉时,越发出落得超逸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出落得精神,别样的风流。”晋源方言就是根据上述第二个古意来说的。如“看外闺女,几年不见,出脱得成了漂亮大姑娘。”?夜来?晋源人把昨天叫做“夜来﹙yē lāi﹚”,非常形象生动。如说:“你甚﹙sèng﹚时候回 (huāi)来的?”“夜来(昨天)黑张来(hē zuō lāi黄昏)从北﹙bié﹚京坐火车回来的。”它源于唐代诗人孟浩然脍炙人口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见范晔《后汉书·清河孝王传》:“每朝谒陵庙,非夜分严装冠待明。”又见武则天当政时曾任宰相的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晋源方言就是据此演变而来,年代久远。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