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规范赢掌声 评:因为接了地气
时间:2013/8/27 8:57:00 来源: 人民日报 浏览量: 448
这次出台的规范汉字表之所以赢得掌声,就是因为它接了地气,积极回应了百姓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老百姓起名,喜欢图个吉利,或者讲究点文化内涵,像“堃”、“喆”、“淼”等字在人名中使用的频率就相当高。然而,由于不是规范汉字,在办理准考证、登机牌等手续时,这些“堃”、“喆”们往往遭遇麻烦,通常需要到相关机构盖章后才能“验明正身”,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新字表将堃、喆、淼、甦、犇等字增加为“规范字”,方便用于人名,可谓是“大庇天下‘堃’‘喆’俱欢颜”。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9年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当时对一些汉字做了“整形手术”,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等笔形规则,使很多常见字变形,比如“琴”字上左部最后一笔横变提,“亲”、“杀”等字下部件的竖钩变竖。但这些“整形”实际用处不大,且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耗费巨大成本。
新公布的字表中,这份“整形”附表被取消。这一增一减,充分显示出制定者对人民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尊重。
语言文字,本来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代汉语规范汉字所依赖的普通话,至今仍在不断地吸收古代和方言的语言成分。有些本已“死亡”的汉字,作为特殊用字在现代汉语中又焕发出“第二春”,少了这些特殊用字,就难以满足日常表达的需要,它们理应属于规范汉字的一部分。新字表为这些汉字“正名”,正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顺应。
汉字的使用,自古就有一定的规范。如今随着数码时代的发展,汉字书写却越来越“失范”,提笔忘字、别字连篇的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忘掉的字通过训练可以“捡”回来,但如果连规范字的标准都不清不楚,那就不能怪人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了。好在新字表重新确立了一套汉字的规范用法。
古人说,“礼失而求诸野”,文化规范的制定,本来就不应该只问策于“高端洋气”的高谈阔论,更应该取计于接地气的街谈巷议。这次新字表的大受欢迎,也给其他文化规范的制定者们提了个醒:不妨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调查,接接地气,那里有文化发展最深厚的沃土!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