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金文大篆
小篆
隶书
简体楷书
【本 义】豹子。现为长脊兽类:猫、虎、豹子等动物总称。食肉动物。
甲骨文豸“”,与犬“”相似,在猛兽苗条颀长的身形“”上突出猛兽厉害的大嘴“”;篆文豸“”承继甲骨文字形,把大嘴“”写成月“”形,在隐含食肉的特性;演变为隶书豸“”;演变为楷书“豸”,把月“”误写成爪(抓)“”。“豸”后来用于指“长脊兽类”,就另造“豹”代替。
简化汉字时有些字把偏旁“豸”写成“犭”,如“貓”写成“猫”、“貘”写成“獏”、“ 貛”写成“獾”……。
“豸”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独使用,成为单纯的造字字件。在古文中把虎称作“大虫”,把蛇称作“长虫”,把有介壳的虫子称作“介虫”;把无足的虫(如蚯蚓)称作“虫豸”。“大虫”是对猛兽类的藐视,“虫豸”是对无足小虫的重视。是古代“强大、弱小是相对的”辩证法哲学思想。
从甲骨文的“豕、犬、象、豸”四字的一些字形来分析,不难看出,古代的人们造字的思想~~抓“形象特点”,象“”是在豕“”头上加一长鼻子,犬“”是在豕“”的屁股上加一上卷的尾巴,豸“”与犬相似在豕“”上加大嘴“”(表猛兽,下部豕略有变形)。寥寥数笔就能很形象的表现出“豕、犬、象、豸”四种动物,不能不敬佩先民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始终贯穿于象形字体系中,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基本解释
豸
zhì
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虫豸(虫子的通称)。
〔獬豸〕见“
解决。獬”。
笔画数:7;
部首:豸;
笔顺编号:3443533
详细解释
豸
zhì
【名】
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aninsectwithoutfeetorlegs〗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又如:豸豸(兽背隆长的样子)
豸
zhì
【动】
通“解”。解决〖solve〗
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