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简体楷书
【本 义】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甲骨文“”,是叉子类似U形的树杈子。古人作战时用叉子类似V字形树杈子“”当进攻兵器,用叉子类似U形的树杈子“”抵挡进攻,是盾的刍形,现在特警值勤也用这样器具。金文盾“”,把干“”写成“”,把叉子“”写歪了“”;加首“”(是首“”的省略形,表头部,借指身体),指用来防护头、身体的工具;篆文盾“”,把干“”和字形“”的一斜线“”写成了“”,把“”写成“”;演变为隶书盾“”;演变为楷书“盾”。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大动干戈”等词。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基本解释
盾
dùn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盾。
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盾。银盾。
矛
笔画数:9;
部首:目;
笔顺编号:331225111
详细解释
盾
dùn
【名】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本义:盾牌)
同本义〖shield〗
掌五兵五盾。——《周礼·司兵》。注:“干橹之属。司戈盾、及舍设藩盾。”
又如:盾威(指军心士气);盾矛(矛盾);盾橹(古代防护兵器);盾鼻(盾牌的把手);盾墨(盾鼻上磨墨)
盾形的物品〖shield-shapedthing〗。如:银盾;金盾
盾牌
dùnpái
〖shield;(tig)pretext;excuse〗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块宽的护甲(如用金属、木头或皮革做的),过去一般在战场上或单人格斗中用以护身(如防矛、箭或剑刺)。比喻推托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