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
【本 义】搅、搅动,阻止、阻挡。
篆文“”,由手“”和尧“”组合造出。手“”指手的动作;尧“”指制陶,兼表发音;在制作陶坯时有两个环节、流程;一是筛滤泥土,就是把泥土加水至泥汤状,手持棍棒在泥池中绕圈的搅动,使泥汤至漩涡式的旋转起来,待泥汤静止后,开始沉淀,大的、重的如石籽一类的杂质沉淀到底部,枝叶一类的轻的杂质漂浮在上部,待水渗干后,去掉上面枝叶一类的轻的杂质,中间部分就是制陶用的纯净的细泥土。二是捏制陶坯时,把用手捏出来的粗坯放到转盘上转动起来,然后再用手成型,或是用手放在转动的粗坯上浇水摩擦,使陶坯的表面变的光滑且有纹理,手在转动的粗坯上浇水摩擦时,就会阻挡、阻碍粗坯的转动,待转慢或停止后,再把底盘摇转起来。组合起来表示:搅、搅动,阻止、阻挡。演变为隶书“”,把手“”写成“”;把尧“”写成“”;演变为繁体楷书“撓”;演变为简体楷书“挠”,把“堯”省写成“尧”。“挠”引申为“扰乱、中断,抓、搔”等义。
基本解释
挠
(撓)
náo
搅,搅动:“使水浊者,鱼挠之”。
扰乱,阻止:挠乱。阻挠。
弯曲(喻屈服):挠曲(qū)。挠折。挠志(屈节从人)。百折不挠。
搔,轻轻抓:挠痒。
笔画数:9;
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53135
详细解释
挠
撓
náo
【动】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disturb〗
挠,扰也。——《说文》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
挠乱国家,几危社稷。——《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韩非子·八经》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汉书·晁错传》
挠以军法。——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挠乱(搅乱;扰乱);挠滑(惑乱,扰乱);挠正(扰乱正气);挠动(扰乱骚动)
搅,搅动〖stir〗
挠,搅也。——《声类》
手挠顾指。——《庄子·天地》。释文:“动也。”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
以指挠沸。——《荀子·议兵》
使水浊者,鱼挠之。——《淮南子·说林》
又如:挠酒(搅和酒浆);挠混(搅浑);挠荡(搅扰激荡);挠扰(搅拌);挠搅(搅拌)
阻挠〖hinder〗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如:挠抑(阻挠抑止);挠抗(阻挠抗拒);挠阻(阻挠);挠沮(阻挠);挠格(阻挠,抗拒)
恼乱,烦扰〖bevexed〗。如:挠扰(烦扰;骚扰)
搔;抓〖scratch〗。如:彼此轮流给对方挠痒;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屈服〖flinch;yield〗
抑挠志以从君。——《国语·晋语》。注:“屈也。”
秦王色挠。——《战国策·魏策》
坚毅不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又如:挠志(挠屈志节);百折不挠;不屈不挠;挠折(屈服);挠弱(懦弱无能);挠沮(屈从退缩);挠屈(屈服);挠挫(屈服);挠节(屈节;屈从他人);挠辞(屈服的言词);挠法(枉法);挠情(曲徇私情)
弯曲〖bend〗
栋挠。——《周易》
其弓菑,则挠之。——《考工记·轮人》注
如:挠折(弯曲折裂)
挠
撓
náo
【形】
弱〖weak〗
弓不试则劲挠诬。——王符《潜夫论》
又如:挠弱(怯弱胆小);挠坏(败坏)
挠败
náobài
〖bedefeated;berouted〗溃败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挠败。——《左传·成公二年》
∫沧鳌澳颖薄?
故将以民为体,而民以将为心,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淮南子·兵略》
挠钩
náogōu
〖long-handledhook〗一种工具,长柄,顶端装一大铁钩
挠裂
náoliè
〖flex-crack〗通过反复弯曲使(如橡胶)表面展现裂纹
挠曲
náoqū
〖bend〗弯曲
挠头
náotóu
〖scratchone’shead〗以手搔头
挠头
náotóu
〖knotty〗喻事情不好办,让人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