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
【本 义】俘获。
篆文“”,由虍“”、毌“”和力“”组合造出。虍“”是老虎,指威猛、勇猛;毌“”指贯穿、连贯;力“”指奋力;古代威猛、勇猛的作战,战胜后把俘获的敌方士兵用绳索捆绑起来,就象用绳线把铜钱穿成钱串子一样,押回后当奴隶使用。组合起来表示:俘获。演变为隶书“”,把虍“”写成“”,把毌“”写成田“”,把力“”写成“”;把字形“”写成男“”;隶书时变成了由虍“”和男“”组合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解读为:通过威猛、勇猛的作战,俘获了男性劳动力,那就是奴隶。演变为繁体楷书“虜”;依据行书字形“”演变为简体楷书“虏”,把“男”省写成“力”,强调“俘获了劳动力”。“虏”引申为“奴仆、奴隶,敌人、叛逆,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等义。
基本解释
虏
(虜)
lǔ
俘获:虏获。俘虏。(a.打仗时捉住敌人;b.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8;
部首:虍;
笔顺编号:21531553
详细解释
虏
虜
lǔ
【动】
(形声。从力,从毌(guàn),虍(hū)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同本义〖takeprisoner;capture〗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亦指虏掠、抄掠〖rob〗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虏
虜
lǔ
【名】
俘虏〖captive〗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为降虏手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奔亡之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乞为囚虏。——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奴仆〖slave〗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指敌人;叛逆〖enemy;betrayer〗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non-HannationalitieslivingintheNorthandWestinancienttimes〗
诟虏帅失信。——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奉西北之虏。——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虏廷(胡虏的朝廷);虏使(胡虏的使臣)
虏获
lǔhuò
〖capture;seize〗俘虏其人或斩获首级。亦指俘获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