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古城
时间:2014/3/3 11:37:00 来源: 古镇网 浏览量: 893
北齐朔州古城与元末明初朔州城,位于现朔州市朔城区,是山西省现存较早、残垣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
公元前 215年,秦始皇统一后,大将蒙恬在此筑城,名为“马邑”。一直至东汉末年县废。北魏为畿内地,北齐天宝六年(551年)又治新城,八年(553年)徙治马邑,亦称北朔州,同年置招远县。北周置朔州总管府,隋、唐、五代、辽、金、元皆称鄯阳县。隋为马邑郡治,唐为朔州治,宋为朔宁府治,金、元皆为朔州治。明洪武二年,鄯阳县并入朔州,嘉靖中为冀北道驻地。清仍为朔州,属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属朔平府。民国元年改朔州为朔县,1946年全县解放,归察哈尔省,1952年察省撤消,重归山西省,1989年设朔州市。
北齐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1600米,周长6800米,总占地 288万平方米。现存城墙残高约 8米,底宽约15米,顶宽约10米,城墙上部建筑构造现已不明。元末明初所建立朔州城,包于北齐城内西南角,当时城墙高12米,堞高2米,总高14米,周长4000米,有瓮城四座,角楼四座,敌楼12座,门楼4座,烟墩4座。四门东曰文德门、西曰武定门、南曰承恩门、北曰镇塞门。现存除南城墙、城门、西城墙、城门、瓮城保留外,其他建筑皆已毁去。城内街巷及布局基本保持原制。
它雄踞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北连内蒙,南控雁门、偏关、宁武三关,有通达忻、代、原平诸县之道,古为边陲之要塞,既可应援大同,又能拒防全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南犯取晋,多先围守朔州,而后入雁门,直取晋阳。西汉韩信于马邑叛汉降匈奴,大将周勃血洗马邑城;汉朝诱灭匈奴的“马邑之谋”;隋末刘武周于马邑起事斩太守;唐武德年间唐军与突厥的马邑争夺战;宋杨业在寰朔二州与契丹的激战取胜,在陈家谷的失利被俘;明代俺答族的不时袭掠朔州;清代的农民熊六起义等,均发生在朔州之地。
平朔考古队在朔州古城周围先后发掘战国、秦汉墓两千三百余座。而在朔州古城内建设征用的空地上,经大部分地下钻探,却未发现元代以前的墓葬。从挖开的地基看,文化层为二至四米。最下层为战国末至秦汉时期的文化层,发现的器物有砖、瓦、陶瓷等;上面的文化层,属于北朝进元代时期,除发现有砖、瓦、陶瓷外,还有铜钱、生活生产用具和房基、水井、窖藏等遗存。
考古发现,朔州古城周围有不少战国墓,战国器物有陶豆、铜剑、四山纹镜等。平朔露天矿9区1号墓出土的“周渝”和6区41号墓出土的 “王剂”等印章,从字形结构分析,属战国晚期三晋私人印。平朔露天矿铁路取土场41号墓出土的四山纹镜,是战国晚期流行的镜。8区89号出土的一柄铜套矛(三棱柱形铜剑),是战国常见的兵器。从朔州古城周围战国墓的分布和器物的时代推断,在战国晚期,今朔州古城之地,已是一处较大的聚落。
出土的大量随葬陶器中,发现二十三件陶壶的颈部有“马邑市”戳记陶文,戳记字形为秦汉篆书,可知这些陶壶都是秦汉马邑县官府窑场的制品,由此推知,这一带的墓地应与秦汉马邑城有直接关系,当为马邑县城居民集中的墓地。
通过历史研究发现,战国晚期至秦,这里已有居民聚落或城存在。北齐以后的城,均应是在此基础上改建、加固而成的。众多的遗址有利于研究古城的变迁史。
军事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许多重大战役都在这里发生。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史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胡翠莲)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