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奇村“教授村”
时间:2012/7/27 8:34:00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皇天后土网 浏览量: 548
村前有一半月形池塘,村庄因此得名。王昊阳摄
在位于江西南昌县冈上镇的赣江之畔,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月池熊家村,百余年来,这个总人口仅千余人的村庄,却培育了300余名副教授、副处级以上的教职人员与官员,被称为“教授村”。严复的弟子熊元锷、熊育鍚兄弟也从此走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校之一“心远中学”。阳春三月,中新社记者探访月池熊家村,揭秘“教授村”的传奇故事。
十余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头,在朦胧的烟雨中随风婆娑。古树之侧,有一半月形池塘,周围以水泥、石块砌得整齐有序,据说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
冈上镇文化站站长熊刚是月池村人,他领着记者来到月池边,指着池前一座名为“乌纱门”的建筑说,熊氏先祖曾有一梦,梦见一勘舆先生坐在“乌纱门”这块地上,口中连说“就是这里”,熊氏先祖即在勘舆先生所坐之地建起了“乌纱门”,自此熊氏大兴,中举、升迁者皆骑马从此门进村,光耀门庭。
月池之上,有七个圆型石墩,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上,熊刚告诉记者,这寓意为“七星伴月”,希冀熊氏世代昌盛。
春雨如丝,坠落在月池中,点出微微涟漪。漫步村中,唯觉四壁寂然,漫天雨丝挟着一缕雾气笼罩村头,更添一份神秘色彩。
熊氏诗书传家之风,可追溯到百余年前。现年84岁的熊氏后人、南昌市人防办退休干部熊光建告诉记者,熊氏先祖以10张盐票发家,随后经营盐店、茶叶店、当铺,积聚了财富,后因在宁都县与当地豪绅打官司失败,忧愤而逝。
当时商人地位低下,熊氏家族认识到要以教育兴家,要求后代子孙每房要有一人读书,并设立家族教育机构“心远堂”,从家族经营的财产中取出部分盈利,设立奖学金,重奖学业有成者,从此熊氏好学成风,中秀才、举人者不胜枚举。
让“教授村”名扬天下的,是江西最后一位“解元”熊元锷和他创办的“心远中学”。1901年,深受严复影响、决心以科教兴国的熊元锷在南昌创办私立心远英文学堂,后改名心远中学堂,这是中国最早开办的现代学校之一,创办时间早于与之齐名的天津南开中学、湖南明德中学。熊元锷任心远中学校长时,他年仅21岁。
两年后因江西筹建南浔铁路,熊元锷任南浔铁路驻上海坐办,熊元锷将心远中学交由堂兄熊育鍚管理。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心远中学培养出大量英杰才俊,如方志敏、邹韬奋、张国焘、袁玉冰、吴有训、程天放等人。
从月池村走出的心远中学,也为熊氏培养了大量优秀人物,更推动了熊氏好学上进的家风。熊光建称,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末、民国以降,月池村走出的副教授、副处级以上科教人员、官员、高层管理人员共有313名,其中知名人士有上将熊光楷、中科院院士熊大闰、清华大学教授熊光楞等人。
在中国各地重点大学,无论是清华、北大、复旦,还是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从南到北,几乎都有熊氏教授的身影,更有不少熊氏后人跨越重洋,在美国、法国大学执教。熊光建称,月池村被称为“教授村”可谓实至名归。
因遭战乱,百余年来月池熊氏后人飘零四海,熊家祖宅也毁于1941年的一场大火,熊氏后人虽旅居他乡,相隔天涯,但诗书传家、重教好学的家风却世代延袭,教书育人、发蒙启智的薪火衣钵传承。
行走月池村畔,不见当年的繁华盛况,只有这十几棵百年古树固守着荒凉与落寞,百年前的古宅仅剩断垣残壁,在风雨的侵蚀下日渐倾颓。月池前,熊育鍚先生的铜像孤坐亭中,双眼凝视着远方,目光坚毅,神态慈祥。熊育鍚先生于1942年病逝,其墓位于月池村畔,墓前一块石碑上刻有四个飘逸的行楷大字“心远之源”。
目前,当地有关部门正拟对月池村进行旅游开发。熊刚告诉记者,月池熊氏家族诗书传家、重教好学的精神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教授村”文化、旅游策划方案正在逐步完善,准备筹建“熊育鍚纪念馆”,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教授村”,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特色文化。 (责任编辑:畅达宙)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